1950年林彪为何违背军事常理更换志愿军兵团司令黄永胜?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1950年林彪为何违背军事常理更换志愿军兵团司令黄永胜?

2025-09-11 05:04:35

1950年林彪为何违背军事常理更换志愿军兵团司令黄永胜?

1950年,林彪为何要撤换志愿军的黄永胜,这位兵团司令?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当志愿军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林彪的一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他突然决定换掉志愿军第13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改由邓华接任,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不解!

黄永胜的功劳很大,他立下了不少战功,整顿部队也效率极高,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犯过什么大错。林彪在关键时刻换帅,这不是违背了兵法的大忌吗?

这涉及到林彪、黄永胜和邓华之间的关系。

1910年,黄永胜出生在湖北省咸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吃不饱,穿不暖,吃尽了苦头。他学会了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1926年,黄永胜参加了秋收起义,随后上了井冈山。

在红军长征期间,黄林二人相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林彪对黄有了更深的了解,称他为“勇猛过人”。就像一头野兽一样,黄在战斗中非常凶猛,但如果放任不管,谁知道他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在辽沈战役中,黄永胜被任命为六纵的司令员,任务是阻止廖耀湘的部队从黑山、大虎山向西南撤退。

不过,东野司令部的消息一直在变,一会儿说敌人在二道镜子,一会儿又说在台安,接着又说还在黑山附近。

黄永胜不断修改作战计划,弄得身心疲惫,干脆关掉了电台,决定强行推进。林彪司令员联系不上他,急得又生气又着急,在军中一顿批评。

两天之后,黄永胜的手下终于送来了好消息:第六纵队日夜不停地行进了二百多里路,连饭都不吃,脚也不歇,全力进攻敌人,成功占领了姚家窝棚等三个重要地点,把廖耀湘的部队围住了,现在双方正在激烈战斗!

那天,六纵部队成功俘虏了所有的廖军士兵。

林彪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件事虽然做得有点急躁,但好在效果不错,也就不再深究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发现这个人虽然有时候显得有些单纯,但对朋友却非常忠诚。于是,他们决定成为好朋友。不过,这也为他们日后的一些荒唐行为埋下了隐患。

黄永胜因为之前在平型关战役中对林彪非常钦佩,所以很快答应与他结为兄弟,并成为林彪的忠实追随者。

邓华在这场战役中被林彪看中了。

1937年,日军把魔掌伸向了山西的平型关,想和雁门关北边的同伙会合,占领整个太原,然后像蜘蛛网一样向四周扩张,想控制整个山西省。

那时候,林彪是八路军第115师的师长,邓华则担任第115师685团的政治处主任。

这两个人一个从黄埔军校毕业,一个出身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他们在很多想法上都能进行深入的交流。林彪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邀请对方参与。

时间一长,他注意到这个人虽然年轻,却非常沉稳,即便是最紧急的情况,他也不会慌张,总能冷静地指挥手下。

他忽然想起了以前认识的黄永胜,才发现虽然他们年龄一样,也都当过指挥官,但两人之间的差距竟然这么大。

接到命令后,林彪马上带领军队前往战场。

他提前了好几天到达那个地方,然后带着队伍去乔沟那边看看地形,和副师长一起商量作战计划。在这个期间,685团一直走在最前面,沿途寻找道路并画出地图。

一切准备就绪,部队打算趁着夜色悄悄前往白崖台埋伏。

此时将士们饥肠辘辘,在山路上艰难跋涉,浑身沾满了泥土,又卷起裤腿涉过江面,冰冷刺骨。邓华从小家境优越,很少吃苦,却在这艰难条件下一声不吭。

25日,当敌军的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圈后,副师长命令炸毁最后的运兵车,堵住他们的去路。接着,手榴弹和迫击炮等武器同时发射,地上顿时绽放出朵朵血花。

日军被打得四散奔逃,急忙呼叫轰炸机支援!邓华心中一紧,迅速下达命令:让685团率先冲锋,混入日军中!

轻轻一动,整个局势就变了,所有的士兵立刻冲出山头,与日军混战在一起,让敌机没法进行轰炸。

接着,战士们纷纷抽出刺刀,朝着日本侵略者冲了过去,狠狠地砍了下去!

在蓝天之下,我军挥刀砍杀,鲜血四溅,敌军哀叫连连,倒在地上一片狼藉!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我们军队取得了大胜利,消灭了1000多名敌人,还缴获了很多先进的武器,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事后,林彪把邓华叫到一边,夸奖他胆大心细,主动出击。他还提到自己之前认识一个年龄相仿的军官,名叫黄永胜,打仗时两人同样勇猛。不过,林彪觉得相比之下,自己更像是一个久经战场的老将。

建国后,三人偶尔会见面。到了1950年,国家决定派兵支援朝鲜。

经过仔细考虑,最终决定出发的时间是10月。

这表示,士兵们刚到不久就要遭遇寒冬。但10月是个好时机,再晚就错过最好的机会了。

现在,选择哪支部队出发成了他们面前的大难题。

他们既要像军人一样勇敢善战,还得能扛得住严寒。为此,他们仔细查阅资料,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了3支预备队伍:第9兵团、第13兵团和第19兵团。

第9兵团是那时候的一支劲旅。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联合作战能力最强。第9兵团是第三野战军的尖兵,1947年曾歼灭了蒋介石的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

第13兵团是第四野战军中的精英部队,曾经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大显身手,战斗力极强。而第19兵团则在扶郿、兰州等地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并且还参与了宁夏的解放工作。

在三名勇士中只能选择一人出战,大家实在无法决定。

7月13日,上级召开了一次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在这份文件中,最终确定要派出的部队是解放军第13兵团。

由于大部分战士来自东北地区,或者长期在北方生活,他们还有一个名字叫“东北边防军”。

人选定下来后,接下来的策略也需要仔细考虑。

林彪请来了第15兵团的司令员邓华和副司令员洪学智吃饭。聊了一会儿,他对他们说,咱们军队打仗,信仰、思想和作风才是最靠得住的根基,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部队有一套完整的战术技巧,包括“一点两面”、“三三制”和“四快一慢”,只要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就能确保胜利。

那天聊的内容特别多,两个人听得都挺明白,可心里都犯嘀咕:为啥要找15团的人,而不是之前说好的13团的军官呢?

这份谜团没过多久就有了答案。到了10月12日,离队伍出发只剩不到一周,大家都严阵以待,这时候司令员黄永胜却被突然叫出了军营!

傍晚时分,士兵们原以为会等到自己部队的领导,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隔壁团的领导。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被告知,从今天开始,隔壁团将接管第13兵团的指挥权!

当林彪听说他的司令官是黄永胜时,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他对黄永胜太熟悉了!这个人学问不多,不太会思考,容易生气,做事也不考虑后果。这次战斗是要在抗美援朝中打头阵的,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如果这颗定时炸弹再次被点燃,打乱了计划,电台的事就算了,将士们的性命和战争的胜负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朝鲜的战场环境与国内大不相同,那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语言也完全不同。如果在那里失败了,连逃跑都找不到方向。

敌方是军事强国,武器技术全球领先。仅靠武力取胜,恐怕是不现实的。

得找个能出主意的领导!

后来,他去找了那位杰出人物,希望能把黄永胜替换掉,改由稳重智慧的邓华暂时接替。

10月19日那天,第13兵团的英雄们出发了,两边国家的民众都非常期待,都在密切关注着他们。

事实显示,林彪的选择非常明智。

这些英勇的战士们,只花了14个小时,就穿越了崎岖的朝鲜地形,行进了70公里!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兵团严格执行了邓华等几位首领事先制定的计划。穿过龙源里和三元里后,分队迅速占领了松骨峰,切断了敌方往南撤退的后路。

后来赶到的美军怎么也没想到,他们的汽车竟然比对方徒步行走的速度还慢!这让他们一下子手足无措。紧接着,我们的埋伏部队从北面发起攻击,利用地形优势,成功围困了美军,并击毙了一万多人,还缴获了200多门大炮和十几辆坦克。

在后来的平壤战役和汉城战役中,我方靠着聪明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一路势不可挡,狠狠打击了美军,成功收复了朝鲜的城池。

邓华回到国内后,也得到了上级的热烈表扬。

尽管武器装备相差很大,四野13兵团还是让美军连连失败,完成了令人惊叹的逆转。

这清楚地说明了,在战场上仅仅拥有武器和战斗力是不够的,一个好策略能让胜利把握更大。而在开战之前,挑选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