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耗资千万的游戏,输给了几朵雨中的破菊花?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为什么耗资千万的游戏,输给了几朵雨中的破菊花?

2025-10-09 03:54:39

为什么耗资千万的游戏,输给了几朵雨中的破菊花?

讲白了,所有看似高大上的行业,干到最后,拼的都是一股子“野劲儿”。

前两天我看到个新闻,说河南林州有个摄影家协会,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冒着大雨去搞采风。一群平均年龄可能比很多游戏公司CEO爹妈还大的老法师,披着雨衣,护着长枪短炮,就为了拍几张挂着雨珠的菊花,和游客打着伞走在泥地里的所谓“诗意画面”。

这事儿跟游戏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

因为这帮老法师用最朴素的行为,给我们所有自诩为“内容创作者”的游戏圈人士,上了一堂价值连城的课,一堂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内容”的课。

而这堂课,恰恰是今天无数耗资千万、动辄谈元宇宙、扯Web3.0的顶级游戏大厂,最需要补上的一课。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1.

我们先来解构一下林州老法师们的行为逻辑,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原始。

他们为什么要去?因为热爱。

他们图什么?图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图一次志同道合的交流,图一个“记录家乡变迁”的虚名。这个“虚名”不是贬义,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跟钱、跟KPI、跟下个季度的财报,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们在雨里蹲着,一手护着机器,一手按快门,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什么。这种状态,不是靠打卡、靠OKR、靠项目奖金能逼出来的。这是一种基于纯粹热爱的创作。我再说一遍,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KPI的热爱。

好了,现在我们把镜头摇到游戏行业。

今天我们是怎么做“内容”的?尤其是所谓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活动。

第一步,市场部立项,目标是提升DAU(日活)和社区热度。

第二步,运营部出方案,通常是“截图大赛”、“视频征集”、“同人绘画”。主题必须紧扣新版本、新角色、新皮肤,充满了强烈的商业暗示。

第三步,定KPI,拉预算。转发量多少、参与人数多少、产出“优质内容”多少,每一项都得是数据,是能写进PPT里给老板邀功的数据。为了数据好看,还得花钱请一堆KOL(意见领袖)带头冲锋,营造一种“万民同乐”的虚假繁荣。

第四步,发奖励。一等奖送个手机,二等奖给点游戏道具,阳光普照奖发个头像框。所有的一切都明码标价,把玩家的创作热情,精准地量化为等价交换的商品。

你看,一个是“因为我想,所以我来”,另一个是“因为你给,所以我做”。

这中间的差距,就是神性和人性的差距。

林州的老法手们,是在用生命和热情进行一次“玄学”创作,他们是在捕捉“气韵”,是在进行一次自我表达。而我们游戏圈的很多所谓“内容活动”,本质上是一场精于计算的商业置换,玩家不是创作者,而是数据民工,为运营的KPI大厦添砖加瓦。

(插一句,玩家又不是傻子,演得再真,那股子工业糖精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这真的很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2.

更有意思的是“交流”这个环节。

新闻里说,采风过程中,会员们“积极交流雨中拍摄心得,分享构图技巧”。

这是什么?这是基于共同爱好的、平等的、去中心化的技术探讨。我拍得好,我分享给你,不是为了装逼,而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追求。你有个牛逼的滤镜参数,你告诉我,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我们想一起把这破菊花拍得更好看。

这种氛围,才是真正的“社区”。

现在,我们再把镜头摇回来,看看游戏公司的“社区运营”。

我们的社区,本质是什么?是一个舆论场,一个需要被“管理”和“引导”的地方。

官方人员下场,说的话都像机器人,永远是“感谢您的建议,我们已经记录反馈”、“后续版本敬请期待”、“请关注官方公告”。他们的核心任务不是交流,是维稳,是控评,是把一切可能演变成公关危机的苗头按死在襁褓里。

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交流呢?

在官方刻意营造的“拉踩”和“对立”环境下,战力排行榜、PVP胜率、稀有道具持有率……一切都被数据化,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数据与数据的攀比。强度党看不起XP党,氪金大佬鄙视白嫖玩家,老玩家对新玩家充满爹味说教。

一个健康的社区,应该是观点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就像那群老法师,我用F2.8,你用F4,我们可以争论半天,但最后我们会互相递根烟说“你牛逼”。

而一个异化的社区,只有身份的对立和情绪的宣泄。我氪了一万,你一分没花,凭什么咱俩体验一样?你个傻逼策划会不会做游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前者源于“热爱”,后者源于“利益”。当一个社区的底层逻辑,从“我们都爱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从这个东西里获得了什么”的时候,它就离崩盘不远了。

那帮老法师,他们拍的照片可能一文不值,但他们的交流价值千金。

而我们很多游戏的社区,账号价值连城,但玩家之间的交流一文不值。

这难道不魔幻吗?

3.

最后,我们来聊聊“目的”。

林州摄协搞这个活动,新闻稿里写得清清楚楚:“记录家乡变迁、传播地域文化”、“用影像持续讲好林州故事”。

你听听,这个格局。他们没说“打造林州菊花摄影第一品牌”,也没说“通过本次活动实现会员数量翻番”。他们的目的,是向外的,是利他的,是超越了组织本身利益的。他们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文化的“载体”和“放大器”。

这种心态,高级得可怕。

而我们游戏行业,天天把“文化出海”、“IP打造”、“传递正向价值观”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呢?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目的都是向内的,是极度利己的。

我们做一个中国风的角色,首先想的不是如何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而是这个角色的“人设”好不好卖,流水能不能爆。我们做一个剧情,首先想的不是这个故事能不能打动人心,而是这个故事能不能引发足够的“争议”,方便营销号炒作,拉高讨论度。

所有的“文化”,都成了商业的“外衣”。所有的“故事”,都成了流水的“燃料”。

我们不再相信内容本身的力量,转而迷信于数据模型和营销手段。我们觉得玩家的热爱是可以被计算的,玩家的情绪是可以被操控的,玩家的钱包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

于是,游戏越来越像一个冰冷的“产品”,而不是一个有温度的“作品”。

玩家在里面感受不到“人味儿”,只能感受到无穷无尽的“设计感”。每一个引导,每一个红点,每一个弹窗,都在精准地计算你的时间、你的欲望、你的消费能力。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所以,当看到那群老法师冒着雨,不为钱、不为KPI,只为了拍几朵破菊花的时候,我才会觉得震撼。

因为他们在做一件“正确”但“无用”的事情。

而今天的游戏行业,有太多公司在做“精致”但“错误”的事情。

他们忘了,游戏和摄影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魔法”。它能创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能凝聚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能带来最纯粹的喜怒哀乐。

而维系这个魔法的唯一能源,就是热爱。

当一个行业开始系统性地鄙视、利用甚至去“量化”热爱的时候,这个行业的魔法,也就快消失了。

雨中的菊花常有,而雨中拍菊花的人——不常有。

希望我们的游戏圈,能多一些愿意在雨里拍菊花的傻子。而不是一群坐在办公室里,对着菊花销售数据分析图表,高谈阔论的聪明人。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