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那场短暂的空中对峙过后,印度方面传来一个挺有意思的消息,他们声称,通过研究当时战场上找到的一些霹雳15导弹的碎片,花了大概五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破解了这款导弹的核心制导技术。
更有意思的说法是,正是因为他们的“破解”,才逼得我们不得不紧急更换新一代的空空导弹。
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很有戏剧性,充满了逆风翻盘的感觉。
但是,我们稍微冷静下来想一想,事情真的会是这样吗?
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尤其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空战武器,它的逻辑真的会这么简单?
其实,中国的空对空导弹发展,一直有自己非常清晰和固定的节奏。
这就像我们升级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不是因为邻居看了你的手机一眼,你就慌忙去换个新的,而是因为技术本身在进步,新的需求出现了,所以才有了更新换代的动力。
我们回头看看这个发展路径,就会发现一条很清楚的线索。
最早的时候,我们在使用歼8II战斗机,为了解决“有没有”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问题,我们搞出了霹雳11。
后来,随着更先进的歼10服役,对导弹的要求也高了,于是霹雳12就应运而生,它要解决的是“打得准、打得稳”的问题。
到了2015年左右,霹雳15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的性能在当时直接把世界主流的空空导弹甩开了一个身位,就连美国的AIM-120系列最先进的型号,在射程和动力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你看,差不多就是十年一个大台阶,这是一个非常稳健的、跟随战斗机发展步伐的节奏。
现在,我们的新一代战斗机,比如歼35,都已经快要正式服役了,那么为它配套一款性能更强的新导弹,难道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这完全是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在走。
新的对手,比如美国的AIM-260导弹,也已经出现了,我们的新导弹,目标自然是这些未来的潜在对手,而不是因为谁声称“破解”了我们上一代的产品。
而且,我们来看看印度方面提到的所谓“新导弹”,也就是他们口中的霹雳16。
这款导弹的设计,从目前透露的一些信息来看,尺寸上做了优化,这样就可以让歼35的内置弹舱携带更多数量。
据说可以塞进去6枚,比歼20携带霹雳15的数量还要多。
火力的提升,瞄准的是未来高强度对抗的需求,这跟印度的“研究成果”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
更有趣的一点是,印度方面视若珍宝的霹雳15导弹残骸,在我们自己的生产体系里,其实已经算是“上一代工艺”的产物了。
霹雳15性能确实强大,但它的生产工艺相当复杂。
比如说,它的双脉冲固体燃料发动机,里面的药柱需要被精确地雕刻成特殊的形状,误差要求非常小,据说不能超过0.5毫米。
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工或者半手工操作,就像是在制作一件精密的工艺品。
这种生产方式,成本高,效率也相对较低。
这就好比我们以前生产电视机,用折弯机去砸外壳,费时费力,还容易出次品。
而现在的新一代导弹,生产工艺早就升级了,更多地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就像用注塑工艺做外壳一样,又快又好,产品的性能一致性也更高,成本反而还降下来了。
所以,我们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用更先进、更高效的方式来生产性能更强的武器。
至于说靠几块残骸就想仿制霹雳15,这个想法就更有点天真了。
现代武器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它不光是一个外形结构的问题。
里面的芯片、特殊的耐高温陶瓷材料、复杂的软件算法,这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最核心的部分。
光是那个需要手工雕刻的药柱,就算把图纸给出来,找到能稳定做出合格产品的工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从几块碎片开始逆向工程。
想当年,我们能够仿制出美国的AIM-9B“响尾蛇”导弹,那是因为那款导弹的结构相对简单,就像一个公开的教具,很多技术原理都是共通的。
但现在的霹雳15,技术复杂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了。
说句实在话,如果真的想研究,其实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直接去购买巴基斯坦的枭龙Block3战斗机,上面配套出口的就是霹雳15,何必费那么大劲去山沟里找碎片呢。
所以说白了,印度这波宣传,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是说给自己国内听的,给自己壮胆的。
在现实的军事对抗中吃了亏,就在舆论场上找补回来,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策略。
但是,我们自己心里要清楚,武器装备的代差,不是靠编故事就能填平的。
我们的脚步一直在向前,当别人还在研究我们上一代产品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为下一场竞争做准备了。
这种“你打你的,我发展我的”战略定力,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所在。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发展,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它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节奏,很少会因为外部某个单一的事件就轻易改变既定的方向。
与其去纠结别人说了什么,不如把精力放在走好我们自己的路上。
毕竟,真正的实力,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而是靠着工厂里工程师和工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注意: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