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的那天,布宜诺斯艾利斯早上没有什么异常。有舆论说阿根廷人早已疲于奔命,对各种变革的承诺已麻木。不过3600万选民还是一步步走到投票站。米莱做了那么多努力,这次中期选举就像一把真正的量尺。如果他败了,美国的那400亿美元就变成空头支票了?特朗普和他的财政部也不会有耐心。阿根廷人的命运,其实早就塞进了票箱里。
国会要选众议院的一半、参议院三分之一。米莱的政党“自由前进党”原本在众议院里就是小角色,仅38席;在参议院差不多就是陪跑,才拿到7席。能不能突破30%?对他们就是生死线。如果能冲到40%,不仅市场会疯涨,米莱在国际舆论场也能扬眉吐气一回。但谁能保证投票的手不会出错?财经评论员都说得清楚,“没过30%就是重大失败”。牛津那位专家也直言不讳,30%以下市场就会狂跌,比索和阿根廷资产会被疯狂抛售。谁没见过这种波动呢?有多少阿根廷人其实不是很在意股市。
米莱上任不到一年,电锯般改革力度无人不知。他第一天就砍掉了一半政府部门,直接从18个削到9个。接着就是比索汇率,硬生生贬值了50%。数据上年通胀好像真降了,160%变成了30%。贫困率掉了10个百分点,算是个成绩吧?但贫民区的莱吉萨蒙怎么说:“我们只能靠救济站喂饱孩子”。电锯落到头上的时候,痛感才是最直接的!其实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区感受不一样,有人挺满意,有人心里当痛打。财富缩影无处不在。
特朗普跟米莱那段话,很多阿根廷人都看了重播。美方直接说,“赢了就帮,不赢就撤”。话没修饰。美国财政部只要结果满意,立即购入比索,还把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敲定了。历史救援案例是有条件的,这次美国没要阿根廷抵押品,也不强推财政改革,到底是信任?还是单纯押宝?谁说得清啊。米莱跟美国靠得近,美方把脸面押在选举结果上,这事在以前很少见。
金融区老板迪亚兹乐观得很:“圈子里没人抱怨。”她租游艇,每天见的都是金融人。有时候,她看都懒得看看那些反对改革的声音。可伊斯拉马西尔贫民区过的是另一种生活。两河之隔,经济天平严重倾斜。政治观察家都说60%的人没啥盼头,哪有不气愤的?选民用选票惩罚政府,这在阿根廷只能说太寻常了。社会观感分化很严重,谁能预料接下来民意的风向,没法说全完。
街头抗议没停过。从2023年12月开始,布宜诺斯艾利斯每个月都有大规模游行。民间反对声高到什么境地?米莱团队其实也很清楚,不涉险就没机会。这年头谁都喜欢说“破釜沉舟”,可真到自己头上就犹豫了。他们觉得改革能救阿根廷经济,但居民的日子是不是更难了?这两年食品价格暴涨,救济站的人数明显增加。是不是改革带来的副作用太强?到底是痛苦的阵痛还是不可逆的伤害,这里没人能给答案。
华尔街那帮人也不是傻子,这种选举他们盯得死死的。结果出来那一刻,大资金立刻流入或者流出。米莱想要把阿根廷带进新的周期,市场却不一定领情。哪怕数字很漂亮,两岸社会的隔阂还是不可能马上填平。毕竟数据表现不等同于民生改善。阿根廷教师提到:“我们愿做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要‘收购’我们也没问题。”纯粹的市场逻辑,有时不忍心深究。但另一群人拼命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观点永远不一致,几个经济学家也没有统一意见。
米莱的改革以后到底会怎样?资本市场喜欢数据,但街头抗议者只看涨跌。老百姓在意的是饭碗,企业领袖盯的是比索汇率。国内外利益相互制衡,谁没有点自己的小算盘?偶尔看到米莱在电视上的发言,好像自信很足,可看完之后又疑惑了。他能不能真的搞定自己的目标?现实里,一切都在不停地重组。
阿根廷的经济改革,拿“电锯”来形容其实并不夸张。无论是政府部门简单缩减,还是汇率一夜之间猛贬,决策者像动作片主角一样干脆。可是政策之下,民间失业增多,社会保障缩水,老年人养老金缩水严重。这场系统性改革有没有做过完善评估?其实谁都没多余的数据来佐证。外媒报道说阿根廷国际储备连续三个月都在减少。谁能保证利好消息不是假象?
有报道说:布宜诺斯艾利斯一线城市住房租售两极分化,富人区价格飙升,贫民区反而出现空置潮。数据分析公司RealEstate.com在选举前三天发布数据,显示富人区成交量同比增长17%。在同一城市,生活状态全然不同。改革在消费、就业等多个维度产生裂痕,表面上看见降通胀,实际上通缩带来的失业潮蔓延到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阿根廷的农业出口在过去半年增加了20%。这部分人支持米莱强推汇率市场化,但城市制造业社区,失业率反而提升到11%以上。谁说改革是普惠型?数据显示,阿根廷贫困人口仍然高于30%,大部分城市居民粮食支出比去年增加了25%。有专家提出:即便变革有数据支撑,不能短时间让群体都获益,全民公投其实也是一种妥协。不管选举结果如何,这些痛楚都不会立刻消失。
抗议者经常说选举是被操纵的,可选票统计公开透明。社交媒体上各种阴谋论,和实际政策讨论搅在一起,让外围观者也容易困惑。米莱对自己政策的绝对自信是否存在熟视无睹的问题?有分析师又说,他其实早就料到激进改革引发争议,可还是坚定不移。可这种自信是不是掩盖了政策的漏洞?金融市场与社会现实之间始终有落差。也许哪怕米莱赢了更多席位,民众生活也不会根本改变,这谁能说准?
媒体对美国援助协议评价分化,有人赞慷慨,有人拿“附条件投资”摆事实。其实历史上的墨西哥救助也有不一样的细节,美国财长有时候绝不会放弃控制权。阿根廷这次被特殊对待,金融专家怀疑协议里有没有隐藏条款。看上去这钱是无条件,实际上政治风险没法撕掉。市场反应最直接,选举只要偏离预期,汇率立即波动。
社会信任在阿根廷其实很脆弱,选民选前几天还在犹豫。街头谈判、家庭讨论,网络群组里激辩。这些细节让选举变成全民参与的仪式。很多人心里其实早就有倾向,却不会公开表达,怕影响后续生活。结果不出预料可能反而没人兴奋,太过意外则会加深裂痕。有家庭一周前突然改变立场,认为改革带来失业而不是发展。观点转变得快,有时候是受市场消息影响,有时候就是情绪波动。
表面上看,改革是解药,可政治分裂让任何方案都产生强烈的抵触。一个农民和一个城市银行家的诉求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米莱及其团队想要调和,但就像小溪和大河,不在同一个路径上。如果金融利好能盖住社会痛点,那么后续改革大概率会加速。否则,只能等待更大震荡。
甚至米莱本人,在媒体采访里时而反复强调进步,有时又承认社会分化难以短期抚平。政客的表态只是话术,实际能否化解矛盾谁都没底。选举只是起点,后头的政策才是难题。美国援助能不能承诺到底,还是三年后又变卦?这事其实没人能做最终认定。
阿根廷这场选举,电锯改革、社会痛感和国际资本搅合一起。数据看似乐观,可城市间、阶层间裂痕还在拉大。选民用选票表达不满,也许只是阶段性调整。米莱的改革路径,谁都想猜明白,但没人能一下子说个准确结局。
选举只是一次博弈,变革和阵痛都是真实发生的。
阿根廷的下一步,也许还在各自犹豫里寻找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