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欧洲,仿佛吃了一顿天上掉馅饼的“隐秘盛宴”,如今这宴席散了,账单才开始慢慢浮现。1947年,马歇尔计划启动,美国大手笔投入133亿美元,折合如今约1500亿美元,这笔巨款如同一剂强心针,让西欧从战后废墟中迅速崛起,钢铁产量很快就超了战前水平,工业产出在1951年基本全面恢复,甚至有所超越。这援助的背后,是冷战初期美国拉拢盟友的战略考量,随之而来的便是北约的成立和美国的“免费保护伞”,让欧洲在国防上省下了真金白银,转而慷慨地投入到民生福利中,工时缩短、年假延长、失业救济丰厚,日子过得如同“蜜里调油”。
这看似慷慨的援助,实则让美国纳税人成了“冤大头”。美国军费高居全球之首,大部分开支都在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让他们能安逸地享受生活,而北约成员国中,能达到GDP 2%军费标准的国家寥寥无几,德国和法国这样的“大户”常年徘徊在1.5%以下,这让美国心里难免“不是滋味”。此外,欧洲的工业成本之所以能低得惊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德国鲁尔区的工厂,多年来享受着俄罗斯低价天然气的红利,工业用电成本比中美低三成,这让巴斯夫、大众等巨头在国际市场上“横着走”。
欧洲的“好日子”里,还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子”。自1978年起,大量欧洲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利用了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生产的低端产品再高价卖回欧洲。欧洲工人拿着高薪,却能买到中国的廉价商品,生活成本自然大幅下降。欧洲企业则巧妙地将利润集中在品牌设计和金融等高端环节,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中国并未甘心“永远只做低端”,从最初的“缝袜子”开始,产业链不断升级,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光伏、5G等领域已是世界前列,欧洲过去靠技术壁垒筑起的“护城河”,正被中国一点点挖平。
到了2022年,这种依赖平衡开始动摇。美国方面,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直言不讳,要求北约成员国增加军费,否则将不再提供保护,甚至“鼓励”俄罗斯采取行动,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欧洲。北约军费总额虽已达1.185万亿美元,但美国仍占了绝大部分,欧洲和加拿大的总和远低于美国。欧洲各国对提高军费的承诺反应不一,西班牙直接拒绝,加拿大和比利时也表示负担过重。美国自己只占了3.4%,特朗普更是认为这标准不适用于美国,让欧洲的“搭便车”时代面临终结。
俄罗斯方面,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对俄天然气的依赖急剧下降,北溪管道的爆炸更是雪上加霜,导致欧洲能源价格疯涨15倍。到了2024年,欧洲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已降至19%,但付出的代价是工业用电价格翻番。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不得不宣布在欧洲裁员并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关闭了多家工厂,产能大幅缩减,资金却流向了中国。能源危机让欧洲制造业成本飙升,产业链加速外迁,昔日低成本的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让欧洲的“苦果”更加明显。欧洲曾将污染产业转移到中国,自己享受产业链顶端的红利,如今却要面对中国电动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2024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显著增加,迫使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并加征高额关税,但这似乎只是“治标不治本”。欧洲试图筑起高墙,但消费者却更青睐性价比高的中国产品,这使得欧洲在高端产业被追赶的同时,也失去了廉价货带来的生活成本红利。
三方的“抽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显现的趋势。美国早已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2025年北约峰会更明确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俄罗斯在2025年初彻底切断了乌克兰过境天然气管道的输送,欧洲能源供应面临结构性挑战。欧盟的REPowerEU计划旨在加速能源独立,但进口价格高企,通货膨胀难以控制。中国制造业则持续向高附加值转型,对GDP的贡献稳中有升,欧洲逐渐意识到,过去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美俄让步的基础上的,如今链条断裂,日子自然不好过。
抽身之后,欧洲的衰势开始显现,能源危机持续影响民生,意大利家庭能源支出飙升,德国人冬季取暖也得精打细算。德国经济增长乏力,工厂订单减少,企业倒闭潮涌现,巴斯夫的产能转移只是冰山一角。欧盟嘴上说着绿色转型,却不得不重启火电和核电,能源供应的焦虑感挥之不去。社会矛盾也愈发尖锐,法国的退休改革引发大罢工,极右翼势力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崛起,德国农民抗议,意大利和瑞典的极右翼上台,政治碎片化加剧,福利保障承诺难以为继。
欧洲曾多次呼吁建立自主防务力量,2025年提出的“ReArm Europe Plan”旨在投入巨资升级军备,但进展缓慢,成员国在弹药口径等细节上争执不休,炮弹供应跟不上实战需求,显示出自主防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欧盟提倡联合采购武器,但整合大型军工企业仍面临重重阻碍。德国虽在安全策略上有所调整并增加预算,但要完全实现自主权,仍需时日。欧洲曾经的“依赖红利”消散后,必须直面高昂的军费目标、持续的能源紧张以及日益加深的社会裂痕,与中国制造业的激烈竞争,让曾经的“盛宴”画上了句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现有公开信息和历史事件梳理而成,力求客观中立,旨在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和经济现象,不代表对任何特定政治立场或未来趋势的预判,所有数据和事件描述均以当时可查资料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