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原定为期五年、总额7500万元人民币的赞助合同,如今传出被搁置的消息,将中国男足的商业困境再次推至台前。这起涉及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与“中国之队”的合作风波,其背后的原因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事件的起点是7月18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一则公告,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足协中国之队官方合作伙伴(汽车类)的权益。根据披露信息,这份合作协议将从2025年7月1日持续至2030年6月30日,比亚迪每年将支付1500万元的赞助费用。
然而,该合作计划很快便横生枝节。据媒体人董路透露,由于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抵制声音,比亚迪已暂停了此次赞助。董路将矛头指向了比亚迪的商业竞争对手,认为是有组织、怀着不正当目的的网络力量,通过煽动球迷情绪来制造舆论,最终导致合作中断。
与此同时,韩国媒体《xportsnews》则给出了另一种视角。该媒体报道称,中国球迷因长期不满国家队在世界预选赛等赛事中的低迷表现,已将其行动从单纯的口头批评升级为直接针对赞助商的抵制。报道引述中国球迷的观点,他们将国家队成员称为“辱国之徒”,并向赞助商施压,认为赞助这样的队伍同样是一种有损声誉的行为。该报道断言,正是这场由球迷自发组织的抵制运动,迫使比亚迪撤回了这笔价值143亿韩元的赞助。
韩媒在文章中进一步分析,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中国男足的成绩持续滑坡,而球员拿着高薪却缺乏责任感的矛盾,已经耗尽了球迷的耐心。报道引用球迷言论称:“以前我们叫嚣着解散足协,可他们还活得好好的”、“现在我们得断他们的‘粮’了”。在韩媒看来,抵制赞助商是中国球迷在失望至极后,试图通过切断中国足协和国家队财源的方式,来表达其最强烈抗议的“最后手段”。
该事件清晰地揭示了,当竞技成绩与球迷期望长期严重背离时,其负面影响足以从舆论场蔓延至商业领域,直接冲击国家队品牌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