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播大多严肃正经、一板一眼,但郭志坚偏偏不是那个“只剩眉毛不动”的主持人。
他的笑容曾是《新闻联播》上最柔和的风景线,被称为严肃主持人里最爱笑的一个。
可这位“国脸”级人物,却因一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引来争议,一度被骂成“白眼狼”。
不过,他的人生远比你想的复杂得多,也温情得多。
一
郭志坚的童年基本就是一部“广播启蒙史”,从小就爱琢磨怎么发音更响亮,哪个字说出来更“铿锵有力”。
这份执念直接让他成为村里第一个讲普通话的小孩,也成了后来张家口中学生演讲比赛的冠军。
但这块播音的“料”,也不是一路顺风吹上央视的。
第一次报考北广就铩羽而归,他默默埋头复读,前后折腾了三年,才终于走进了北广的校门。
到了大学,勤工俭学的他,连回家都要给父母捎上衬衣围巾,生怕他们看出一丝他在外头过得不容易。
他大二起便能自给自足,成为校园里那种“嘴皮子利索、脚步飞快”的实干派。
1996年,郭志坚毕业,进入北京电视台,成为一名播音员,在当时已经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了。
他却没把这当终点,而是攒经验、练台风,把每一次播报当成通往更大舞台的演练。
两年后,他被央视“挖”了过去,但离“新闻联播”那张主播席,还有一段距离。
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是2007年。
那一年,郭志坚与李瑞英搭档出现在《新闻联播》,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
观众发现这个主播不但端庄大气,还有个很难得的优点——爱笑。
在那个新闻联播还一水儿“脸谱脸”的年代,郭志坚的微笑几乎算得上“技术突破”。
他的出镜,让观众觉得国家大事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主持人也可以温暖又亲切。
可外人看到的轻松,其实是他每日凌晨四点起床准备稿件,晚上直播后还带着疲惫复盘推敲。
为了缓解紧张,他会在手掌上写“镇定”两个字,像打了预防针似的,给自己安神。
他常年熬夜、直播、校对稿子,一不留神就失眠头痛,甚至做噩梦梦见播新闻卡壳。
但这些他都默默扛下,只因他说过一句话:我喜欢这份工作,它让我有存在感。
在闪光灯之外,郭志坚的家庭生活可谓低调得不像话。
二
他和太太的婚姻,没有花边新闻、炒作标题,全程低调如微信步数——存在,却从不刷屏。
这位“国脸主播”选择了与一位央视同行携手走进婚姻,女方性格温婉、气质沉稳,两人相处多年,感情不张扬却很有章法。
除了偶尔在公开活动中合体露面,几乎没有任何“狗仔可以拍”的场景。
这种家庭模式,像极了那句老话:细水长流最真情。
家有儿子郭天悦,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硬核对照组”。
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早早展现出不俗的写作能力,年纪不大就能自己“出书出圈”。
看得出,这家人的育儿观主打一个“内卷精细化”:不靠鸡血提分,但生活节奏极稳。
当然,说到这位“榜样爸爸”的教子之道,那就得提他对家庭的“零应酬”战略。
工作之外,他不是在帮儿子做作业,就是在厨房忙活。
他的社交方式大概就两个场景:一个是厨房,一个是擦地时的倒影。
在许多名人热衷“名流社交”时,他选择了“静音生活”,硬是把“陪娃写作业”做成了终身副业。
更让人意外的是,儿子不仅成绩好、文笔强,还特别孝顺。
小时候竟然会给他洗脚,这一幕搁谁朋友圈发出来,不立马被转发成“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而这一切,其实都来自一个家庭氛围的关键词:稳。
不过,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稳中带暖”的男人,却因为一个家庭决定掀起了全民议论——他把父母送进了养老院。
有些网友立刻进入“键盘侠状态”,认定他是“白眼狼”。
甚至还有人质问:“爸妈供你上大学,有出息了却让他们去养老院?”
但这件事不能只看字面,放在具体情境中再看,才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薄情”。
郭志坚平常的工作节奏,远不止忙碌两个字可概括。
凌晨四点到单位准备新闻稿,深夜才能回家收工;
不是在主持就是在排练,生活就像“机器压缩包”,每分每秒都塞得满满的。
在这样的时间结构下,哪怕想陪父母吃顿饭都变得奢侈,更别说全天照料。
他并不是不尽孝,而是转变了方式。
三
在深思熟虑后,他为父母挑选了一家设备完善、医护到位的高端养老院。
那里不仅有24小时护理服务、专业医生坐镇,还有棋牌、书画、锻炼室这些配套娱乐。
父母住进去后,生活节奏变得比在老家还有规律。
有人陪聊天,有人一起下棋,还不愁三餐和药品。
郭志坚自己则利用周末、假期频繁探访,带上点水果和儿时爱吃的小点心,在院子里陪爸妈晒太阳、散步。
他并没有“甩手”,只不过传统观念中“养老院=不孝”的刻板印象仍然根深蒂固。
其实放眼当下,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子女,也都面临着“事业与陪伴”的两难选项。
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之外,郭志坚也能够随意完成“频道切换”。
他开始频繁出现在《世界周刊》,话题也不再是单一的政策通报,而是更贴近生活、文化与国际的内容。
他从“国家发声器”变成“公共知识使者”,语气轻了,亲切感更浓。
而在社交平台上,他连下厨做饭、健身打卡、滑雪小视频也没落下——标准的“中年生活体验博主”。
除了烟火气,他还兼任张家口的“非官方代言人”。
国庆节目里,他用一种“家乡娃”的口吻讲张家口的山、水、美食、风景,张口就是地道推荐。
直播观众忍不住感叹:这怕不是被播音耽误的旅游博主。
2023年,郭志坚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中戏播主硕导考研名单上,成了学生眼中的“郭老师”。
在这一年,“国脸转高校”仿佛成了潮流:白岩松在中传授课,海霞担任主持人管理部主任,文静也加入中戏当导师。
郭志坚的转身,正好踩在这波“央视中坚力量集体出山”的节奏点上。
看似身份转变,其实是节奏调整。
如今52岁的郭志坚,生活节奏彻底从“联播时间”调到“自然时间”。
他不再是那个紧盯提词器、手心写着“稳住”的主持人,而是一个懂得在家庭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中年绅士。
这个曾被误解为“不孝子”的男人,最终用生活态度证明:孝顺有很多种形式,重要的是用心,而不是形式感。
结语
那么你觉得,当今社会对“孝顺”的定义,是不是该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指责呢?
如果你是郭志坚,你会怎么做?欢迎评论区一起聊聊。
参考资料
郭志坚:传递快乐.钱江晚报 [引用日期2025-03-17]
《新闻联播》主播回家乡接受新任务!.CCTV纪录 [引用日期2022-01-26]
郭志坚客串《新闻007》.钱江晚报.2008-10-28 [引用日期2015-03-21]
郭志坚:曾是央视主持人,事业成功的他为何执意将父母送到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