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奇特的仕途轨迹:同僚嫉恨却不敢除之,竟出钱助其晋升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海瑞奇特的仕途轨迹:同僚嫉恨却不敢除之,竟出钱助其晋升

2025-09-10 23:06:49

海瑞奇特的仕途轨迹:同僚嫉恨却不敢除之,竟出钱助其晋升

海瑞的奇特晋升之路:同事们讨厌他,但又不敢除掉他,只好花钱帮他升职

笔架先生,这个称呼听起来挺特别的,是不是因为它的样子与众不同?

与许多有名的大臣相比,海瑞在刚开始做官时显得不太机灵。

别的名臣从小都很聪明,少年得志,风光无限。可海瑞三十七岁才考中举人,第一次做官时已经四十一岁了。

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才考上公务员编制,然后四十多岁才到单位报到。从外表上看,很难将他与“青年才俊”或“春风得意”联系起来。

海瑞在四十一岁时获得的官职,其实并不算什么大官。他只是福建南平县的一个八品教谕。

这个官员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如果一个县只有一所重点中学,那么海瑞这个教谕的位置,就相当于这所中学的校长。但如果这个县有几所学校,那么他的角色就更像是县里的教育主管。

他负责监督福建南平县的高中生们认真学习,积极进步。

与现在的高中生不一样,海瑞做教谕时的学生们年龄跨度很大,而且个个都很世故。

在那时候,考中生员的人,怎么说都算是有点地位的。学问好不好不好说,但那些人情往来、交际应酬的门道,肯定是懂的。

在海瑞当教谕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县学基本上都是有名无实。学生们常常无故请假,甚至旷课找人代考,这些情况已经成了常态。

毕竟教谕只是一个小小的八品小官,个人前途有限。反而是那些生员,说不定哪天就能高中进士之类的,直接从麻雀变成凤凰,攀上高枝。有谁愿意跟他们较真儿呢?

但是海瑞就不一样,他上任后就严格按照《大明律》来管理生员,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确实,有个人在旁边提醒和完全靠自己,学习的效果差别挺大的。

海瑞来到南平县当教谕后,那些学生虽然被他管得有点吃不消,但学习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很快,周围县里的人都知道了海瑞整顿学风的事。

真正让海瑞声名鹊起的,是他那次拒绝按规矩跪拜上司的事。这事发生在海瑞担任南平县教谕一年后,当时他的上级延平府视学要来视察工作。

小时候,每当学校知道上级要来检查时,就会突击搞大扫除,抓紧时间检查现场纪律。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就像是一场大忙活。海瑞的时代也一样,上级来检查时,学校也需要准备一下。

海瑞和别人不一样,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挺到位,不需要搞突击检查,就按照平常的样子来迎接上级。更有趣的是,当延平府的领导来到学官署时,海瑞带着他的两个副手去迎接。当时,那两个副手看到领导来了,都跪下了,而海瑞一个人站着行礼。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规定学官们在学署见到上级官员时不用下跪。然而,明朝的读书人们都很谦虚,为了表达对上级的敬畏,他们基本上都会无视这条规定。在学署遇到上级时,多半会选择直接下跪。

海瑞不跪,反而让大家感到很奇怪。延平府的视学看着孤零零站着的海瑞,再看看他身边的两个副手,气得笑了:哎呀,你们看,这三个人,倒是一个“山”字笔架!

这也不奇怪,当时海瑞的两个助手跪在两边显得很低,而他自己站在中间显得很高,这样看起来确实像一个“山”字形状的笔架。

海瑞只拜不跪的做法让延平府的视学感到很没面子,甚至连当地官员准备的欢迎宴会都没参加,随便逛了一圈就离开了。这件事也让海瑞在官场上名声大振,人们给他起了个“海笔架”的外号。

许多官员听了海瑞的名声后,依然半信半疑,特意跑到南平县学署去试探真假。无论来的是知府还是道台,不管官多大,海瑞都是拱手不跪,这让海瑞的名声更加响亮了。

海瑞名气很大,工作上特别认真,管得特别严,干了不少实事。他的上级们非但没怪他不跪,反而觉得他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向朝廷推荐了他。

不按常理出牌的县令

说实话,海瑞的运气还真不错,靠着上级和言官的支持,他在做了五年南平县教谕后,顺利升职为淳安县县令。

淳安县令这个职位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因为淳安县地理位置重要,是水陆交通的关键点,很多官员路过这里时都会选择停留。在海瑞担任县令之前,历任的县令都会投入大量资金来经营当地的驿站。每当有官员路过淳安并入住驿站,他们不仅能得到丰富的饮食招待,临走时还会得到一笔额外的赏金。

这事儿吧,那些钱都是从县里公家的账上出的,谁会拿朝廷的银子去给自己找关系呢?傻子才这么干呢!可海瑞到了淳安之后,直接用行动告诉大家:不好意思啊,我是那个傻子……

海瑞到了淳安做官,他的第一个举动让很多人都没想到——他直接取消了自己的常规收入。

大家都知道,明朝官员的工资很低,一个县令一个月的工资大概不到5两银子。如果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相当于1000元左右。

这点钱,人口多的家庭吃都吃不饱,哪里有钱养一个县令?所以当时的县令们大多不靠工资生活,而是靠各种额外的收入。

什么叫“惯例”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名目获取的不正当收入。

比如在收农民的钱粮时,官员往往会多收一些;收绢布等物品时,他们可能会先拿走一些样品据为己有;甚至当百姓来告状时,官员也会收取所谓的“审理费”。

就是在常规的税收之外,想方设法给农民和商人找各种理由多收钱。

不过,这些钱县令不能自己独占,还得和县丞、师爷这些县衙里的同事分一份额外的钱,但县令拿的肯定最多。

海瑞到了淳安后,首先宣布取消那些额外的“常例”费用,他自己也不多拿一分钱,只拿规定的俸禄。

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海瑞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毕竟一个月不到5两银子,他自己都过不下去。但是,海瑞很快就让大家明白,这个县令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真的打算取消“常例”。

自从海瑞搬到县衙,他很快就找了一小块空地,自己动手种起了萝卜、白菜、豆角这些家常菜。

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家伙上任后连一顿肉都没吃过,全家人都跟着他吃粗茶淡饭。照他这样节俭地过日子,那不到五两银子的俸禄似乎还真够用了!

这下,淳安县的吏员和书办们可不干了!海瑞自己不贪也就罢了,他还让大家别贪,难道大家一起跟着吃糠咽菜?

一些能动用关系的县丞和主簿,先后托人帮忙把他们调到了其他地方。就连衙门里的差役和文书们,看到这里没什么好处可得,也一个个辞职不干了。

但是海瑞就是海瑞,他有自己的原则,该走的路他不会留恋,能招人的机会他也不会错过。如果没有人愿意做的工作,他宁愿自己上。最有趣的是,尽管海瑞常常因为工作不得不在县里忙来忙去,但他还是会抽时间打理自己那两分地的小菜园。

海瑞对自己都这么严格了,过去的官员住在驿站还能有特权吗?在取消“常例”没多久,海瑞就取消了淳安驿站对过往官员的特殊照顾,把住宿和吃饭的标准降到跟朱元璋时代一样。

这件事还让海瑞与他的上级领导浙直总督胡宗宪有过一次接触。

胡宗宪的儿子从老家出发去看老爸,一路上,各地的官员都对他很客气,都给他办了隆重的宴席,还送了一些财宝和银两。

胡公子到了淳安县的驿站,驿站只按规定给了他一些简单的食物,没有丰盛的菜肴,更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这气得胡公子当场把桌子掀翻了,大声质问:“你们这是拿这些来考验官员家的孩子吗?!”

胡公子突然发火,一气之下把桌子掀翻了,还让手下人把驿站的工作人员给教训了一顿。

这件事很快就被传到了县令海瑞那里。海瑞也不含糊,立刻派人把胡公子抓了起来。

很多人在网上说海瑞是个死脑筋,不懂变通。但事实并非如此。海瑞只是坚持原则,并不是不通人情世故的死脑筋。

他处理胡公子的事情就像猴子一样聪明。海瑞抓住胡公子后,没收了他的金银财宝,然后派人把他送到胡宗宪的军营。

海瑞写信给胡宗宪,说:“这个人冒充您的公子四处招摇,败坏您的名声。以您的家教,肯定不会教出这样蛮横无礼的孩子。现在我已经把他抓到了,就交由您来处理吧。”

当时胡宗宪正在与倭寇作战,胡公子这么公开去找父亲,无论从安全还是舆论角度来看,确实不太合适。海瑞虽然没收了胡公子带来的金银财宝,但还是派人将他送到胡宗宪的军营,并且以“假货”的名义送去,这样既维护了胡宗宪的面子,也保证了胡公子的人身安全。

胡宗宪收到儿子的来信后,虽然看了书信,但并没有责怪海瑞,只是淡然一笑,没当回事。

海瑞的这一行为确实给胡宗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海瑞为了庆祝母亲的生日,特意买了两斤肉。胡宗宪听说后,还神秘兮兮地对同事们开玩笑说:“你们知道吗?海瑞前几天竟然买了足足两斤肉!没想到平时的海某人也有吃肉的时候啊!”

海瑞的贫穷是出了名的,每逢节日或是上司过生日,其他官员都会送礼送钱,而海瑞则只写封贺信,从不搞那些应酬交际的活动。

最让人难忘的是左副都御史鄢懋卿南下巡视盐务时,海瑞的应对方式。

鄢懋卿在严嵩面前地位显赫,当时他负责管理四海盐业,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然而,他在生活上却极为奢侈,每次出行,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往往要花掉上万两银子来接待他。

因为海瑞取消了“常例”,这笔钱他不仅不想出,就算想出也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事儿可咋办呢?海瑞认为,这事儿还真不难!

从前,官员出行前会下发一个通知,里面通常会说他们很关心百姓,不喜欢铺张浪费,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迎接他们而打扰到普通人的生活。

海瑞收到这份文件后,马上给鄢懋卿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他先是对鄢懋卿的文件精神表示了几分赞赏,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大人您说自己爱民如子,不喜欢铺张浪费,但听说您沿途受到的接待都是几十桌的宴席,甚至有的地方还给您用上了镶金边的尿壶……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是按照您的文件精神简朴接待,还是按照传闻中的高规格招待呢?

鄢懋卿被说得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之后的行程不仅避开了淳安,甚至整个严州府都绕道而行。

海瑞倒是没什么怕的,反倒是把他的上司严州知府给吓了一跳。知府大人把海瑞叫过去,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你不收,我不管你,但你不让鄢专员收,我怎么往上爬?你还有没有点规矩?”

史书记载,海瑞反应是“惟敛容长跽,无一语辩”;一脸严肃地挺直腰板跪在那里,梗着脖子一句话也不说。

众人花钱使热度升高,成就了海瑞。

海瑞在淳安县做得好,严州知府虽然生气,也找不到他的把柄。没办法,他只好找了一些同样不满海瑞的官员。我们不敢杀他,也拿他没办法。不如花钱找关系给他升官,只要别在我们这里就行!

一时之间,浙江的官员们积极响应,纷纷联名上书,理由是“海瑞才能出众,品德高尚”,请求朝廷将海瑞调到中央工作。

当时,大明的高层早就听说海瑞清廉能干,所以打算提升他的职位,让他担任嘉兴通判。

浙江省的官员一听这个消息顿时紧张起来:卧槽!这下可好,弄巧成拙了。如果他还是在浙江当通判,那可怎么得了?

他们又急忙找鄢懋卿帮忙,把海瑞改派到吏部等待新的职务,后来调到江西兴国县做知县,总算离开了浙江。

兴国县和淳安县可不一样,那地方交通不便,土地也很贫瘠,去那里当知县简直就是一件苦差事。但是海瑞却不介意,接到任命后,立刻又迅速地赶到了兴国县上任。

海瑞来到兴国县后,又做了一件大事:重新测量土地!

在明朝时期,许多有钱有势的人通过谎报、隐瞒或转移土地来逃避税收。他们把本应自己承担的税负转嫁给了普通百姓。海瑞推行的土地重新丈量和税额核实措施,不仅能够减少百姓的负担,还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是一件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益的好事。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写了一篇叫做《兴国八议》的文章,提倡彻底改革,消除当时的各种暗箱操作,所有事情都要严格按照《大明律》来执行。

这一下可把江西的官员和有钱有势的大家伙们吓坏了,这个知县可不是好对付的,他来是要搞大事,要动大家的“钱袋子”了。

海瑞才当了兴国知县一年左右,丈量土地的工作快结束了。他的上司和一些大富豪联手,纷纷出钱出力,还贿赂京城里的官员,急匆匆地给他升官。理由是他工作很出色,把他调到了户部做了六品主簿。

结尾之际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喜欢教别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但实际上,就算是在像海瑞那个腐败盛行的时代,那些有本事、有原则的人,即使不懂得这些交际手段,也依然会有人欣赏他们。

人明白了太多人情世故,不一定能讨人喜欢,反而有时会让别人觉得你油滑不可靠。海瑞之所以能迅速升迁,恰恰是因为他“不懂事”,只是凭自己的操守和能力,让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实际上,海瑞不断晋升的情况也揭示了当时明朝官员们的一种复杂心态:虽然他们赞赏海瑞的清廉正直,却不希望他在自己身边工作。

在当今社会中,官员和士绅们表面上提倡廉洁自律,但实际上他们却热衷于贪污腐败。

说是一回事儿,做又是另一回事儿,这个道理,古往今来,从来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