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时候,我还跟老张蹲在出租屋的阳台上啃煎饼果子,他拍着胸脯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结果今年开春,这孙子揣着账上的钱直接买了张机票去澳洲。现在公司欠着供应商二十多万,员工堵在门口要工资,我蹲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终于想明白这帮人当初说的“一起干大事”,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一、钱没谈拢就急着拜把子,活该被现实打脸
老张撤资那天,我翻出当初签的合伙协议,发现里面连“出资比例”“分红规则”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写清楚。他投了50万占40%股份,我投30万加技术占60%,听起来合理吧?但协议里根本没说清楚这50万是现金还是设备,更没提如果有人要撤资该怎么算账。结果他临走前说“我这50万是按设备折价的,现在要按市场价重新评估”,直接砍掉20万估值。
血泪教训:合伙前必须把“钱”的账算明白。出资方式、股权比例、分红机制、退出机制,这些条款得像超市小票一样详细。别听那些“谈钱伤感情”的屁话,现在伤感情总比以后伤命强。
二、亲兄弟明算账?不,得先算清“权”的账
我们公司最搞笑的是,老张管财务,我管技术,但所有合同都得两个人签字。去年接了个三十万的单子,客户催着签合同,老张在海南陪老婆度假,电话里说“你看着办”,结果我签完字他又跳出来说“这个付款方式风险太大”。最后客户因为流程拖太久跑了,我们俩在办公室摔了三个杯子。
更要命的是决策权。买服务器时他说要买便宜的二手货,我坚持买新的;招员工时他非要招他老乡,我看不上那人的简历。这些小事积累到最后,变成他偷偷把公司账户的钱转到自己卡上——他说“反正你也不听我的,这钱留着防身”。
血泪教训:合伙前必须明确“谁说了算”。可以按业务板块分权,比如你管产品他管市场;也可以设“一票否决权”防止重大失误。但千万别搞“大家商量着来”这种糊涂账,最后只会变成互相扯皮。
三、能力错配比缺钱更致命,别被“情怀”绑架
老张撤资后,我才发现他根本不懂财务。之前他总说“钱的事我搞定”,结果账本乱得像被狗啃过。供应商催款时,他居然说“咱们不是还有库存吗?拿产品抵债吧”。更离谱的是,他为了“节省成本”,连会计都舍不得请,让我媳妇(当时还是女朋友)兼职做账——现在税务局的罚单还贴在我家冰箱上。
血泪教训:合伙不是找兄弟喝酒,是找能补你短板的人。如果你懂技术但不懂销售,就找个会卖货的;如果你擅长管理但不懂产品,就找个懂行的。千万别因为“他是我发小”“他特别努力”这种理由,把不合适的人拉上船。
四、利益绑定不牢,早晚各奔东西
老张撤资前三个月,其实已经有预兆。他开始频繁缺席例会,手机总是关机,甚至把公司车开去接他丈母娘。后来我才知道,他老婆在澳洲开了家奶茶店,急需资金周转。他撤资时说“我这也是为家庭考虑”,我竟无言以对——因为我们从来没在协议里写过“合伙人不得将公司资金用于个人用途”。
血泪教训:合伙必须“利益共担”。可以设“对赌条款”(比如三年内没盈利,股权自动稀释),可以签“竞业协议”(防止合伙人带着资源跳槽),甚至可以要求合伙人抵押房产(虽然狠,但能筛掉投机分子)。记住:人性经不起考验,但合同可以。
五、信任崩塌时,连呼吸都是错的
老张走后,我花了三个月时间梳理公司账目,发现他偷偷给自己发了十万块“奖金”,还把两台笔记本电脑带回了家。更让我心寒的是,他居然在员工面前说“这公司迟早要黄,你们赶紧找下家”。现在剩下的三个员工,两个在骑驴找马,一个天天摸鱼。
血泪教训:合伙必须“先小人后君子”。可以定期查账(比如每月对一次银行流水),可以安装监控软件(比如监控公司电脑使用情况),甚至可以请第三方机构审计。别觉得“这是不信任”,真正的信任是建立在透明基础上的。
写在最后:创业不是过家家,合伙更不是拜把子
现在我的公司还在苟延残喘,但至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创业可以失败,但别败在“人”上。那些拍着胸脯说“有福同享”的人,往往在“有难”时跑得最快;那些天天把“兄弟”挂在嘴边的人,可能早就盘算着怎么坑你。
如果你也想找人合伙,记住这三句话:
钱的事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
权的事必须提前划清边界
人品比能力更重要(但能力差的人品好也没用)
最后送所有创业者一句话:合伙前多谈利益,合伙后少谈感情。因为当利益冲突时,感情连张废纸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