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的日子陷入了一个挺难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盼望着邻国埃塞俄比亚修建的大坝能带来实惠的电力,还能阻挡洪水,两边都着急解决眼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担心这座大坝成了邻国角力的筹码,自己只能在这场博弈中被动跟着走。
那原本藏不住的危机就在地里头,青尼罗河的淤泥被大坝挡在上游,田里的自然肥料都没了,这不就等于土地一点点变成骨头似的瘦了,时间长了,早就废掉了。
现在农民还能用化肥勉强维持,可不久之后,地里头再也种不出粮食了,该怎么办呢?这场表面看似有好处的合作,到底是救星还是陷阱呢?
会有人觉得,是不是把复兴大坝的影响说得太阴暗了?毕竟对苏丹来说,拿到埃塞俄比亚的便宜电力还能减少季节性的洪水威胁,这些眼前的好处真是挺实在的,怎么就变成了死结一样难办事了呢?
其实这个想法也挺正常的,短时间内的好处一目了然,缺电的苏丹通过进口电力缓解了能源紧张,雨季不用担心洪水淹了房子和田地,换谁看都觉得是件挺不错的事。
不过苏丹专家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这些好处不过是短暂的,长远来看隐藏的风险其实挺难察觉的。
比方说青尼罗河的淤泥,原本每年都随着河水冲刷下来,给苏丹的农田补充营养,可一建大坝,把淤泥全都拦在水库里,田地里的养分就没了,慢慢地就变得瘦巴巴的。
现在农民大概还能用化肥来维持一阵子,可时间一久,土壤里的肥力就彻底没了,种不出粮食,这可不是缺电那么简单的问题,得吃饭才是真大事。
要是一旦大坝出了毛病,洪水第一波淹到的可是苏丹,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可不是用点便宜的电就能弥补的。
摆在眼前的确挺难抉择的,这不是夸张,而是看到眼前短期的好处之后,隐藏的长期问题也得正视。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苏丹其实也不是啥都不做,比如说1999年就加入了尼罗河流域倡议,到了2015年还跟埃塞俄比亚、埃及签了个原则宣言。这些合作的框架摆在那里,怎么能说它完全是被动跟随,没有话语权呢?
这话听着有几分道理,不过仔细琢磨这些合作框架的实际成果,就会发现苏丹的主动性其实挺不大。
尼罗河流域的倡议因为政治信任严重不足,结果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虽然原则宣言里提到要公平地管理这事,但同时也明确承认了埃塞俄比亚修建大坝的合法权益,像是苏丹一开始就没有在能不能修坝的问题上拥有话语权。
加上苏丹刚经历了一场内战,政治形势还挺脆弱,一方面得哄着埃塞俄比亚,用来换取电力和防洪这些好处,另一方面又得帮埃及盯着水资源的安全,自己就像夹心饼干似的,内心两头不是人。国内政府、专家和民间的看法也不太一致,政府偏向追求短期利益,专家则担心农田受影响和安全问题,民众怕被两国之间的博弈牵扯进来。
在这种局面下,即便有个合作的框架,苏丹也很难有实力去推动公平,基本只能被动跟着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节奏走,所谓的话语权其实是虚的,作用有限。
也许有人会说,地缘政治毕竟就是大国之间的角逐,国家利益摆第一,普通老百姓的声音被忽视不是挺正常的吗?非得把民众被遗忘这事给摆出来,是不是有点太讲理想,太天真了?
其实也不算较真,只是把这场博弈里最关键的漏洞给拎出来了罢了。关于国家振兴、能源利益的所有讨论,最终都绕不开老百姓这块儿,要是把他们忽略掉,再精彩的复兴也撑不起场面。
就像那些在岛屿上耕作的农民和青尼罗河边的牧民一样,他们都是靠土地和河流谋生的。要是大坝把淤泥拦住了,田地就会变得贫瘠;要是调控水流,牧民们的放牧路线也会受影响,生活少不了受点儿牵连。
这些人的损失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事,而是支撑苏丹稳定的根基。如果农民们没法种出粮食,牧民们又活不下去,国内的局势就会变得乱七八糟。到那时,别说进口电力或区域合作了,光是国家的安稳都搞不定。
而且,苏丹的土地环境损失,比如土壤的肥沃程度和生物多样性这些,可都没有列入谈判范围,这些损失可是会波及好几代人,光靠短时间的利益根本弥补不了。
所以说,重视民众的心声可不是空想,而是保证这场较量别走偏、走向虚无复兴的关键所在。
归根到底,重点不是在反对大坝,也不是在批评苏丹的弱势,而是在提醒大家,苏丹的“两难”局面并非由大坝引起,而在于能不能在短期利益和长期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不能把民众的切身利益、环境的保护提上谈判桌,能不能把站在中间的地理位置从劣势变成优势。
比如利用自己所处的位置,来当埃及和埃塞之间的桥梁,而不是只当个缓冲区。
只有做到了这些,水坝才不会变成战火的中心,所谓的国家振兴也 不会只是空话。
说到底,无论是能源的押注还是主权的担心,归根结底都得问一句:那些依靠土地和河流生活的老百姓,能不能不为上层的争斗买单?这才是真正困扰苏丹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