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的博弈再次升温,几番回合过后,这一次的焦点显然落在了关税战和储能产业的竞争上。特朗普的加税威胁信誓旦旦,而中国随之而来的出口管制也像是被点燃的“反击导火线”。这场长达数年的贸易游戏,颇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味道,但仔细一想,这背后究竟是谁在乘风破浪,又是谁在拼命补漏洞?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
先说美国。加税100%,再对关键商品实施出口管制。看上去气势如虹,但细究一下,这举动就好比拖着腿疼的老马,甩开手脚想狂奔。打贸易战,美国曾经玩过关税加码的招数,效果如何呢?是,关税一提,美国收了些税,可让成本直线上升的却是美国企业自己。这次关税一搞,储能电池的成本瞬间翻倍,难道特朗普是想告诉采购商,赶紧转投其他国家的怀抱?跟中国硬碰硬,吃亏的往往是靠贸易吃饭的美企。
再来看中国这边,北京早已从“你打我反”的被动局面,转型成了谋定而后动的冷静对手。此次出口管制直接命中锂电池和稀土材料,后者可是高科技产品的命脉。美国想通过关税构筑壁垒?中国反手就是一记范思哲级别精准切断,它清楚自己不需要跟谁硬拼,只要轻轻一捏,就足够让对手感受到后勤补给的短缺。而从市场布局来看,中国储能企业早已把目光转向海外新蓝海,欧洲、澳大利亚、中东市场的拓展行动如火如荼,简直像是搬起梯子不去摘邻居的苹果,自家果园种满了更甜美的果实。
至于储能产业的未来,我们不得不提韩国。LG新能源与特斯拉的一纸协议,明摆着是联手“切分蛋糕”的节奏。这43亿美元的大合作,隐隐意味着美国储能市场的“去中国化”加速。今年以来,中企在北美储能展会上的成绩差强人意,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美国的贸易壁垒政策。这就好像你正拼命跑着比赛时却发现,有人提前把终点线挪到了自己家门口。中企不缺跑得快的脚,可惜这个赛道本身被设了障碍。
不过,这对中国来说是坏事吗?也未必。从某种角度来看,美国市场的“关门大吉”,反而逼着中国储能企业更加注重技术领先与全球化布局。所谓逼出来的改革,往往是最彻底的。当北美市场的大门越关越紧,中国储能企业的目光早已投向亚欧拉美,谁说市场缩减了?只是换了地方扎堆。
恰如生意场的铁律,不同的危机源头,最终带来的往往是转机。美国关税如阀门一样收与放,但市场供需以及产品性能才是企业长远的护城河。谁是真正的游戏赢家,不是看谁的家庭手段更狠,而是看谁能最终笑到最后。
那么问题来了有朝一日,当美国的贸易挑衅政策玩脱了,它是否还会选择回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是将继续躺平在原地,眼睁睁看着市场江山拱手让人?还是另有所图,憋着劲来个更大的动作?吃瓜群众突然悟了全球产业格局的版本更新,谁也挡不住,但我们该如何理性地在这场国际贸易迷局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