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革冲击:中医事业遭遇断崖式衰退
(一)人才断层与机构萎缩:数据背后的危机
十年文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且艰难的时期,各行各业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中医事业也未能幸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人才层面来看,1959 年,全国中医队伍规模达到了 36.1 万人,那时候的中医行业,人才济济,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老中医们经验丰富,悉心教导着年轻一代,中医的传承有序进行。然而,随着文革的爆发,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中医行业也深受其害。到了 1977 年,中医人数锐减至 24 万人,较文革前减少了整整三分之一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中医人才的流失。许多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被批斗、被打压,他们无法正常行医,宝贵的临床经验也难以传承下去;而年轻一代的中医,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也难以成长为优秀的中医人才。中医人才的断层,给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中医机构方面,1966 年,全国尚有 1371 所中医医院,这些医院分布在全国各地,为民众提供着中医诊疗服务。可仅仅过了十年,到 1976 年,中医医院的数量就骤降至 129 所,降幅高达 91%。曾经热闹的中医医院,有的被关闭,有的被改造成了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的诊疗空间被大幅压缩。与此同时,西医队伍在这一时期却迎来了膨胀式发展,人数增加了 2.2 倍。此消彼长之下,中医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占比急剧下降,从近 60% 跌至不足 25%,彻底沦为了边缘地位。原本以中医为主导的医疗格局被打破,“西医为主、中医边缘化” 的格局逐渐形成,中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文化批判与学术禁锢:传统医学被污名化
在文革期间,中医不仅在人才和机构方面遭受重创,其理论体系和学术传承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医理论,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瑰宝,被无情地贴上了 “封建糟粕” 的标签。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阐释了自然界和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却被批判为毫无科学依据的迷信思想;经络学说,它揭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存在和作用,对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也未能幸免,遭到了无端的质疑和否定。
在院校教育中,中医课程被大幅削减。原本丰富多样的中医经典课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凝聚着古代中医智慧的典籍,被视为落后的代表,课时一减再减。而 “西医化” 的考核方式,更是让众多民间中医师陷入了困境。他们擅长运用传统的中医方法治病救人,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却因为不熟悉西医的考核模式,被迫转行,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中医岗位。基层卫生机构也纷纷取消中医科室,那些原本依赖中医治疗的患者,失去了便捷的中医医疗服务。中药炮制这一传统技艺,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和独特的炮制方法,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传承断裂。许多珍贵的古籍和秘方,在 “破四旧” 的浪潮中被焚毁,那些凝聚着古人智慧和心血的文字,瞬间化为灰烬,中医文化的传承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二、困境坚守:共产党人守护中医的星星之火
(一)基层实践中的中西医结合探索
尽管文革时期的政策环境十分严苛,但广大中医工作者并没有放弃,他们怀着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基层默默地坚守着。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针灸、草药等简便验廉的中医疗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疗法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一根小小的银针、一把常见的草药,就能解决许多基层百姓的健康问题,成为了基层防治常见病的有力武器。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一根针、一把草” 的治疗方式,就像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给无数百姓带来了健康的希望。许多百姓因为这些中医疗法,摆脱了疾病的困扰,重新恢复了健康的生活。
与此同时,西医学习中医的传统在艰难的环境中也并未完全中断。部分医院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依然秘密开展中药治疗急危重症的研究。他们不顾外界的质疑和反对,勇敢地探索着中医在急危重症治疗领域的可能性。这些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查阅大量的中医古籍,请教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断尝试用中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为后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医的潜力和价值。
(二)高层有识之士的力挽狂澜
在中医事业陷入困境的关键时刻,高层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中医事业的复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77 年,江一真担任卫生部部长,他一上任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医工作不受重视的问题。他深知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根基,绝不能被忽视。于是,他立即启动了卫生系统的清查工作,着手制定卫生工作的发展与规划。在清查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中医事业面临的困境,积极呼吁加强中医药工作,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他的呼吁,就像是在黑暗中敲响的警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
1978 年,崔月犁来到卫生部工作,先后担任卫生部副部长、部长。他为了深入了解中医事业的真实状况,不辞辛劳,走遍了全国 26 个省市,深入到广大农村以及各中医医院、中医学院和少数民族医院进行调查研究。每到一处,他都与当地的中医工作者、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他得出了 “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不能没有中医” 的结论,并提出了 “振兴中医” 的响亮口号。他的这一结论和口号,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和支持,为中医事业的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同年 8 月,经过深入调研和缜密研讨,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就像是一份及时雨,系统地剖析了当时中医面临的困境,如人才断层、机构萎缩、学术禁锢等问题,并提出了 8 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建议包括进一步重申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纠正对待中医中药人员的错误态度;认真办好中医院校,积极培养中医中药的新生力量;整顿和办好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请国家计委拨给 1 万人的劳动指标,选拔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和加强全民所有制的中医机构;建议各省、市、区在安排基建计划时要优先考虑发展中医机构,在分配经费时重点照顾中医机构;建议各省、市、区党委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各有关方面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搞好中西医结合 。这份报告凝聚着那一代为中医药振臂高呼的共产党人的心血,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成为了中医政策转折的关键伏笔。
三、政策破冰:改革开放开启中医振兴元年
(一)56 号文件:吹响中医药复兴号角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中医事业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12 月,中共中央〔1978〕56 号文件印发,这份文件犹如一声响亮的号角,为中医事业的振兴拉开了序幕。
文件明确了 “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 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强调了中医和西医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性,鼓励两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文件还提出了三大核心任务,每一项任务都切中了当时中医事业发展的要害,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恢复中医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在文革期间,中医教育遭受重创,许多中医院校被迫停课,中医专业的学生数量大幅减少。56 号文件提出扩招中医专业学生,这一举措为中医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中医院校纷纷响应,加大招生力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他们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接受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毕业后投身到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成为了中医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重建中医医院也是刻不容缓。在文革的冲击下,大量中医医院被关闭或改作他用,中医的诊疗空间被严重压缩。国家计委特批 1 万人劳动指标充实中医机构,这一举措为中医医院的重建提供了人力支持。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投入,新建、扩建了一批中医医院,改善了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曾经冷清的中医医院又重新热闹起来,患者们纷纷前来寻求中医的治疗。中医医院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开展了各种特色诊疗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
推动西医学习中医同样意义重大。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中西医结合纳入科研重点,鼓励西医学习中医,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许多西医积极响应号召,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的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他们将中医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西医的治疗中,开展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时,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56 号文件的出台,首次以中央名义肯定了中医药的战略地位,打破了文革期间的政策僵局。它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发了中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文件的指引下,中医事业逐渐走出困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发展中医的热潮,中医机构不断恢复和发展壮大,中医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和加强,中医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衡阳会议:确立中医主体地位的里程碑
1982 年,在湖南衡阳,一场对中医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 —— 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衡阳会议)隆重召开。这场会议,犹如一座灯塔,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会议召开之前,中医事业的发展方向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提倡中医药就等于倒退,主张完全西化的医疗模式。而另一些人则坚定地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疗效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中医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使得中医事业的发展陷入了迷茫之中。
衡阳会议的召开,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会议通过了《中医医院工作条例》等重要文件,明确了中医医院 “突出中医特色” 的办院方针。这一方针的明确,让中医医院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定位。中医医院不再盲目追求西医的模式,而是注重发挥中医的特色疗法和优势,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医院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些特色疗法和优势,不仅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诊,也为中医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会议还确立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三支力量并存” 的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的确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多元医学体系的尊重和包容。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各有优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在这种发展格局下,中医不再被边缘化,而是与西医、中西医结合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推动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医在传承和发展自身理论和技术的同时,也积极吸收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西医也开始重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学习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中西医结合则在两者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发展道路。
国医大师邓铁涛对衡阳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衡阳会议终结了中医的从属地位,让中医医院真正‘姓中’。”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衡阳会议的重要意义。衡阳会议的召开,让中医医院摆脱了过去的从属地位,成为了真正以中医为主导的医疗机构。中医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更加注重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科研项目,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衡阳会议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振兴成效:从复苏到腾飞的十年跨越
(一)体系重建与人才回流
随着 56 号文件和衡阳会议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中医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短短十年间,中医体系重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 1989 年,全国中医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增至 2070 所 ,床位达 19 万张,较文革末期增长了 14 倍之多。这些中医医院分布在全国各地,为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中医诊疗服务。医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曾经冷清的中医医院,如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患者们纷纷前来寻求中医的治疗。
在教育领域,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到 33 所,中等卫校中医专业扩招至 66 所。这些院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临床实习中积累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中医工作岗位。累计培养的 54 万科班中医,成为了中医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运用所学的中医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推动着中医事业的发展。
“西学中” 培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 万西医掌握了中医基础技能,形成了跨学科医疗团队。这些跨学科医疗团队,将西医的先进技术和中医的特色疗法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时,跨学科医疗团队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二)科研突破与国际认可
在科研方面,中医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青蒿素抗疟研究在文革后期启动,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屠呦呦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查阅大量的中医古籍,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终于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医的潜力和价值。针灸镇痛原理研究纳入国家重点课题,相关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科研人员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针灸镇痛的科学原理,为针灸疗法在全球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发表了关于针灸镇痛的研究论文,针灸疗法也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可。
1984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 “传统医学” 体系,这标志着中医药开始从 “被质疑” 走向 “被研究”。此后,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医药。许多国家的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与中国开展合作,共同研究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药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医药的一些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喜爱和认可。
五、历史启示:在传承中创新的中医发展之路
文革的十年,对中医而言,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岁月。它像是一场暴风雨,无情地冲击着中医的根基,让中医事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医人才的大量流失,中医机构的纷纷萎缩,中医理论和学术传承受到的严重冲击,都让中医的发展步履维艰。然而,正是在这段黑暗的时期,中医人没有放弃,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困境中努力探索着中医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政策,就像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医前行的道路。56 号文件的出台,为中医事业的振兴吹响了号角,它明确了中医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医发展的措施,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衡阳会议的召开,则确立了中医的主体地位,让中医在医疗卫生体系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拯救了中医事业,更重塑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自信。中医不再被视为落后的象征,而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如今,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中彰显出独特价值,这正是对历史转折期智慧的当代呼应。在疫情期间,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的系统调治理念和方法,与西医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手段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减轻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实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心。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守护中医,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医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炮制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振兴中医,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创新发展的双轮驱动。党的领导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医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创新发展则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医需要不断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