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绍雄刚刚离开,佘诗曼作为他的干女儿,心里难过是人之常情,但她依然出现在《新闻女王2》的发布会现场,表情平静,说了一句“难过都要过,幸好有工作可以分心”,这话听着简单,实际却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我们总说,生活要继续,但有多少人能真的把悲伤收起来,不让它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是不是只有像她这样一直在聚光灯下的人,才懂得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怎样在公众场合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
但是,人真的能做到完全不受影响吗?
比如佘诗曼整理好情绪,全情投入宣传,其实只能说她把悲伤放在了心里,不让它溢出来,甚至还自嘲“契爷现在应该翘脚等看我这部剧”,这一句轻松的话里藏着多少想念,只有她自己知道。
我们看着这些明星光鲜亮丽,其实他们也有和我们一样的脆弱时刻,也需要在心里和逝去的亲人对话,也要靠着一份责任和职业精神把日子过下去。
为什么人们要在痛苦中继续前行?
是不是只有工作才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佘诗曼说幸好有工作可以分心。
实际上,很多人在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选择沉浸在工作里,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有多重要,而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泥潭。
工作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救命稻草,也是她和许绍雄之间未完成的承诺——继续好好生活、好好演戏。
有人说,演员的职业就是在不同角色间穿梭、在各种情感里沉浮,所以他们更擅长调节自己的情绪。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他们是不是也有脆弱、也有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一面?
从佘诗曼的表现来看,她并没有选择避开记者会,也没有在镜头前失控,而是给大家展现了一个“可以控制自己”的成年人。
她说“在可控制的情况下,不会再哭”,这句话其实挺有分量的。
什么叫“可控制”?
是她觉得自己现在还能撑得住,还是她明白哭也改变不了什么?
人最难的,可能就是在悲伤的时候还要给别人一个积极的形象。
再说说《新闻女王2》这部剧。
上一季口碑太好,让演员们压力不小。
其实每次续集都会有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来自观众的期待,而是自己能不能突破自己。
观众喜欢第一季,是因为新鲜、因为角色有张力、剧情有冲突。
这一次,大家都在期待能不能继续有火花,能不能在熟悉的人物和故事里找到新的惊喜。
佘诗曼坦言“不太容易超越”,但她还是希望观众能开心。
这就像生活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要去超越过去,而是要努力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让自己和喜欢自己的人都能满意。
剧里,陈晓华这次彻底“黑化”,要反攻佘诗曼,还说“上一季我跪过她,这次我要让她下跪”。
这句话很有戏剧性,但放到现实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她自己也说只是角色,现实里肯定不是这样。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戏剧是戏剧,人生是人生,演员在戏里可以互相“复仇”,可以为争夺权力不择手段,但在生活里,大家还是要彼此善待,毕竟谁也不能一直站在顶端,谁都有低谷、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被电视剧里这种权力斗争、情感较量吸引?
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在生活里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只是没那么激烈?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新闻女王”,都有自己的竞争、自己的较量,只不过没有那么显眼、没有那么多观众关注。
也许正是这些剧里的冲突,让我们可以在荧屏前发泄自己的不满、找到一点共鸣,哪怕只是短暂的。
王敏奕也不再只是“美美报新闻”,这次变身战地记者,还和佘诗曼合作开公司,成了“女王拍档”。
这点很有意思,现实里很多人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不得不不断改变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从办公室到战地,从个人到团队,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成长的过程。
是不是只有经历过风浪,才能更懂得珍惜平静?
是不是只有和别人合作过,才能发现自己原来还有没被激发的潜能?
剧里角色的变化,其实也反映了现实中的我们。
大家都在变,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陈晓华从曾经的“跪下”到现在的“反击”,是不是也说明了无论曾经多弱,只要有机会都可以站起来?
在生活里,我们也常常在低谷徘徊,但只要有勇气、有努力,总有一天能逆风翻盘。
是不是每个强者都有自己曾经被打倒的时刻?
是不是每一场“复仇”,其实都是在证明自己不再是曾经那个脆弱的人?
再说说佘诗曼要协助筹备丧礼,还会继续照顾干妈,“包括心灵上、经济上他们没问题”,这句话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很多人觉得明星离我们很远,都是光鲜亮丽、没有烦恼,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也要扮演女儿、面临亲人的离去。
是不是只有经历过这些现实的痛苦,才能更懂得珍惜舞台上的机会?
是不是只有在痛苦里坚持,才是真正的强大?
我们总是习惯把明星的情感故事当成八卦,觉得他们的悲伤和快乐都只是“新闻”,但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面对亲人的离世也要整理情绪、面对工作的压力也要硬撑。
是不是所有人在关键时刻都只能靠自己?
是不是每个人的坚强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
也许只有在最难的时候,才能看清自己真正的底色。
《新闻女王2》的压力很大,上一季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心里的标杆。
其实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明白一部剧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
佘诗曼说“最重要是观众看得开心”,这句话很实在。
是不是所有的创作最终都要回归到观众、回归到生活本身?
是不是演员的最大动力就是被认可、被喜欢?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一次次突破自己、挑战自己,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故事和感动。
有时候我会想,演员在面对悲伤的时候,是不是比普通人更容易自我治愈?
还是他们只是更擅长隐藏?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有的人选择沉默,有的人选择倾诉,有的人选择埋头工作。
是不是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真正走出来?
是不是每一次痛苦,都是成长的机会?
也许正是这些痛苦,让我们更加坚强,也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戏里戏外,大家都在拼。
佘诗曼在剧里拼角色,在现实里拼自己。
在镜头前,她是“新闻女王”,在生活里,她是女儿、是朋友、是同事。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多个身份?
是不是每个身份下都有不同的责任?
也许只有把每个角色都演好,才能无愧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剧中角色的起伏,其实也是人生的缩影。
上一季被“碾压”,这一季要“反击”,就像我们在生活里,有被打倒的时刻,也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是不是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发现更多可能?
是不是只有经历过风浪,才能看到真正的彩虹?
最后,我想说的是,佘诗曼用一句“难过都要过”把人生最难的部分讲得很轻松,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难过不会轻易过去,只有自己一点一点消化,才能走到新的一天。
不管是《新闻女王2》还是现实里的“新闻女王”,大家都在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停地较劲、不停地成长。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女王”,都在拼命让自己更强大?
也许答案只有自己知道。
这一场发布会、这一次剧集的回归,其实不只是娱乐圈的新闻,更是一场关于成长、责任和坚强的故事。
无论是佘诗曼、陈晓华,还是观众,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答案。
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在经历过痛苦之后,还能微笑着继续前行?
是不是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站起来?
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像佘诗曼一样,“难过都要过”,把泪水收起来,继续拼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