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不喜欢我?”——自闭症青年就业的逆行之路,有多难,也有多暖
“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这个直球式问候,别说是刚加微信的新朋友,就是见多识广的老江湖,听了都得一愣神。在别人眼里,有点“冒冒失失”的萱萱,其实是个23岁的自闭症女孩,她用最简单直接的话,表达善意、拉近距离。你说,这世界绕来绕去花里胡哨,反倒是她一句直白的“我喜欢你”,让人心头一软。可这些被密集关注的“星星的孩子”,长大后真的能被社会妥帖安放么?
这是连日理万机的家长都夜不能寐的大难题孩子能融入社会吗?能独自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小日子吗?假如你还以为,只要出了特殊学校的大门就“海阔凭鱼跃”,那建议赶紧洗洗睡。就业路上,不是开挂,就是打怪升级,普通人头疼的事,这群孩子得先打一圈加赛。
咱们先来个灵魂三问普通孩子找工作都得拼学历、拼关系、自我包装,自闭症孩子凭啥能“顺利上岸”?这世界对他们可没打算手下留情。五年前,那家一夜爆红的“星妈私厨”证明了一件事有妈妈们瞎拼命也能闯出饭碗,可订单一多、人一少,再赶上疫情,硬核抗压没挺住,项目黄了。
有意思的是,这火种传到了另一家名叫“向阳而生”的就业培训中心。园区里,萱萱一天不落地练“守店”,小梅学扫码、理货,王正扎根国企工厂,东东把“欢迎光临”喊得比音响都响亮。小动作重复千万遍,才换来“能上岗”的门票。说句大白话谁家学技能是一步到位的?这帮孩子“磨”字诀使得比东北大姨的拉面还溜。
但别高兴得太早——荆棘路才刚开场。就业机构累死累活、企业犹豫不决、家长看不见希望就想“摆烂”,外面不动声色,里面拉锯连番。自闭症青年“逆行”冲进社会,真心是每一步都带刺。
要说就业培训,老百姓的标准答案是学一门手艺,考个证书,然后自信踏上班车。可自闭症孩子,这“自信”二字得从最基础的排队、认钱币、讲礼貌开始敲门砖。前台收银、后厨加工、外卖打包、物流搬运,每个岗位都手把手拆解流程,从最微末之处“练级”。“向阳而生”就像东北老冰棍儿,从杆子底下慢慢咬,每一步都不想错过味道。
外人不懂怎么学会了一个“扫码结账”就拍大腿庆祝?因为这是千万次错误里磨出来的“硬技能”。王正的妈妈说,孩子的世界慢慢和同事同频——这比那啥鸡血鸡汤管用一万倍。还别提,每次反馈会议都像开家庭联席会培训师、家长、老板轮番交流,对着问题“对症下药”。孩子进步,妈妈就在朋友圈里点“棒棒哒”,不夸张,这一声比中考得满分更让人心潮澎湃。
但喜从何来?实话实说,哄一晚上孩子容易,哄一家公司难——王倩一个人带着团队,联络十几家用工单位,愿意长线合作的不到五家。不是企业没人情味,而是“自闭症”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吓人。谁家不怕半路闹个幺蛾子?大伙还对“精神障碍”云里雾里,更别说在一线岗位下血本输送资源了。
普通老百姓咋看?一边羡慕爱心企业名气增长,一边又怕“拖慢工作进度”。三言两语,早就把自闭症孩子变成了“奢侈品”我们接纳你们,已经仁至义尽。可王倩硬是琢磨出一套“企业漫谈+流程简化+亲人陪护”的法子,试工合格,工资同工同酬,谁做得好,老板说了算。
真以为事情就这么稳稳当当推进了?这“假性平静”下头,暗流早开始拱土。家长的信心比气球还“容易瘪”——用十来年时间,各种训练、干预,换来家长发现自己家娃可能还是和“正常人”不一样。这时候,不“破罐子破摔”都算内心强大型选手。
企业里头也不是铁板一块。不管王倩讲得嘴皮子都快磨破,总有人暗戳戳怀疑“这帮孩子到底靠不靠谱?”推进全流程结构化,省得出纰漏,可有啥事,第一时间“锅”就可能让自闭症孩子来背。“安全责任书”“跟岗陪护”,那么多道安全阀,再小心,也拦不住人心里的疙瘩。试工期一长,员工之间“耐心”也给磨没了,还没演化成公开矛盾,就都装着心事过上班日。
所有的期待压力,都像锅中加水蒸腾,表面平静,实际快要溢出来。
正当人心快熬成老三汤,剧情来了一波神级逆转。细想,这些孩子尽管走得慢,但每一步,质量杠杠的。谁说“自动化”是灾难?“向阳而生”愣是在机器人浪潮里,给孩子们开辟出一条“逆行道”。废品回收、便利店实训、电商打包,甚至还有自创岗位专为学员量身定做。说来搞笑,眼下北京上海云计算工程师都被裁员,这里却硬是给大龄自闭症青年“创造岗位”,简直把“不可能三角”活活变成了“意志力三角”。
伏笔全炸裂把一群素来不爱和人聊天的小孩,硬生生拽进了售货员、服务员甚至简单管理岗位,对社会来说,这就是“星际穿越”级别的突破。妈妈们以前死磕“干预”,现在改成“陪跑”,老师一天天跟,不知不觉社区里多了不少“熟脸”,人和人的关系,悄悄发生改变。
矛盾也推高潮——企业的担忧,家长的犹豫,以及社会意识的滞后,都被一次次的“小成功”撬动。有人问,价值在哪?你还真别说,这种“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扶持,就是在下社会包容的“慢棋”,只是大多数人还没看懂棋谱,就等收获果实了。
但你想啊,光靠一时红火能保得住“明天的饭碗”吗?看看眼下,AI都快学会炒菜、收银,无数小白领都在焦虑“明年做啥”。自闭症青年本来选择面就少,尚不具备复杂适应能力,岗位被自动化取代,这链条上的每个人,得憋着一股劲扛下去。
意外障碍来了一些孩子极其吃力才跟上便利店流程,稍微复杂点,立刻被“劝退”;有的岗位一上就“犯怵”,家长还没习惯送去“社区打工”,转头就怨自己资源没蹚对路。曝光多了,分歧倒是越撕越大有家长觉得,要不让孩子在家歇着算了,免得折腾;有人坚信,非得社会化才算“真成长”。企业也不是慈善家,每天都要琢磨投入产出、组内氛围,说话客气点是“有爱心”,说心里话心里早一百个打鼓——如果全社会没跟进,单靠几个“抱团闯关”的组织能稳住?
如果没有持续跟进的公益力量,没有真正的社会接纳度,这些跑得慢的孩子,未来只会被声音更大的“自动化大军”挤得没地站。落潮之后,谁主沉浮、谁负重前行,答案早写在“比慢、比韧性”的耐力赛里了。
说了半天,可能有人要问了自闭症孩子就业就是“应援手”,搞点花架子,让父母安心,企业面上有面子。但我要说啊,人生可不是装修秀场,谁都有资格站上社会的舞台。如果真有人高调叫好,背地里又嫌弃拖后腿,这种“表面功夫”只会让人哭笑不得。你看自闭症孩子,他们学会一点人生技能,还得把“社会耐心”当特权领取,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扎心。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被质疑“为什么要给他们开小灶”的声音,不就是当年围观“星妈私厨”时压根没真放在心上的群体么?自闭症孩子不是玻璃人,他们是用一辈子去练习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倔脾气”。社会这口大锅,得有足够的火候,才能把各种“生食材”慢慢熬成一锅好粥。要是真指望流水线批量输出“适应社会的人”,抱歉,大伙现在追捧的个性光芒,迟早都要打折。
说“就业是终生干预”,真别觉得夸张。那不是家长的抱怨,是骨子里的认命和努力。你若夸“向阳而生”就是“鸡汤大户”,那我真得送上一句东北老话——“啥也别说了,好人自己心里有数!”
你咋看这“逆潮流”的就业之路?你觉得自闭症孩子“硬闯社会”到底是逼孩子和家长“二次受伤”,还是我们全社会就该为这样的人群开辟专属通道?是每个人都该打碎偏见捧出一碗饭,还是企业、家长自己各自精打细算、泾渭分明?自闭症青年,能熬过未来波涛汹涌的智能变革吗?留言聊聊,你又是哪一种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