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忙上诉,最怕退钱给中国买家打折。”
这句大实话,把特朗普眼下最头疼的那点事直接戳破。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再输一次,财政部得把收的关税吐出来,规模两千多亿美元,利息还得另算。钱从哪来?国会没批新预算,财政部只能掏自己口袋,可口袋早瘪了,债务上限卡着,发债都得看脸色。
事情得从今年四月说起。特朗普一拍桌子宣布“对等关税”,以为能吓住谁,结果自家企业先炸锅。进口商、批发商、地方商会排队告状,告他越权。国际贸易法院五月判非法,政府不服,往上捅,八月又输一轮。现在只剩最高法院这根救命稻草,可连财长贝森特都不敢放狠话,只说“相信会赢”,身体很诚实地把最坏结果先摆出来:真输了,一半关税得退,政府日常开销都要被这笔钱挤出裂缝。
退了钱,最开心的不是大洋彼岸的工厂,而是当初掏钱的美国进口商。清关时他们先把现金交给海关,转身就把成本摊到零售价,超市货架涨得比谁都快。如今法院一句“违法”,进口商拿着判决书就能找财政部排队领支票,顺带要利息。账面上看,企业回血,消费者却未必立刻降价,中间商先把差价揣兜里,老套路了。
有人嘀咕:退钱退不到中国工厂手上,跟我们有什么相干?别急,关系大着呢。过去三年,美国买家压价压得比谁都狠,一张订单邮件里直接甩一句“关税你承担五个点,不然我换越南”。工厂为了保产能咬牙割肉,利润被啃得只剩骨头。如今关税被判非法,买方再拿“关税成本”当砍价借口就站不住脚,报价硬气不少。
更关键的是,法院不光砍“对等关税”,还把“芬太尼关税”一起判了越权。这两块加起来,中国商品被多扣的三十个点一下子蒸发。消息一出,期货盘面先动,钢材、家具、光伏组件的远期美金报价集体抬了2%到4%,买方还不敢翻脸,毕竟真退钱到账后,他们手里现金多了,补库需求只会更旺。
有人担心,最高法院里保守派多,会不会反手给特朗普一个惊喜?掰着指头数,关税案子跟堕胎、枪支那套意识形态根本不是一路,大法官再保守也得先啃法条。《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写得明明白白,总统可以冻结资产、可以制裁,可没写能随便加税。前面两级法院都引用了同一款法理,最高法院很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财政部的焦虑写在脸上。贝森特公开喊话,说一旦退钱“政府运作将陷入极大混乱”。翻译成人话:预算没排这笔支出,届时只能临时冻结其他项目,公务员工资、地方补贴、甚至军费都可能被拖账。今年六月要是还没判决,积压的关税逼近万亿,退钱规模直接顶掉一半军费,国会两党不吵架才怪。
华尔街也坐不住。退钱意味着财政赤字瞬间扩大,新发国债得抬利率才有人买,十年期收益率一飙,股市先摔给总统看。 strategists把最坏情景算进模型,给出了“GDP少增0.3个百分点”的冷冰冰数字,特朗普一听头更大,若经济数据在选前掉头向下,再吹“史上最棒经济”就没人信。
白宫剩下的算盘只剩一条:趁法院还没落锤,先跟北京谈成一笔大协议,把关税改头换面包进“双边管理”的盒子里。这样一来,哪怕最后被判退钱,也能对外宣称“我们主动降税换市场”,保全面子。十月底亚太经合会议两边高层碰面,就是最佳拍照时机。谈判桌上谁先眨眼,决定关税战是体面收场还是彻底翻车。
可北京也不急着送人情。法院在帮自家拆弹,时间拖得越久,美方筹码越少。中国出口商刚刚熬过高价库存期,订单回流迹象明显,没有急着让利的需求。谈判代表只需一句“按世贸规则来”,就能把皮球踢回去,坐等对面先开口。
回头再看这场官司,最倒霉的是夹在中间的进口商。前两年被关税逼得到处借钱周转,如今好不容易盼到退钱,还得先还高利贷,真落袋的净利没想象多。他们最怕的是最高法院拖判决,退钱日子不定,利息却每天滚,银行一听到“可能退钱”就收紧额度,现金流照样紧绷。
更下游的批发商也在算小账。涨价广告都印好了,突然关税没了,标签换不换?换就得再掏一遍印刷费,不换又怕竞争对手抢先降价抢客。进退两难,只能先观望,仓库里堆着的高价货成了烫手山芋,卖一件亏一件,不卖又占地方。
对消费者来说,价格真会马上跌吗?经验告诉我们,涨上去容易,跌回来难。超市 scanners 更新速度总比海关公告慢半拍,老板一句“库存还没消化完”就能把降价节奏拖到明年。唯一能确定的是,进口商拿到退税后,至少不会再拿“关税”当由头继续抬价,囤货党再想像去年那样坐地起价,得另编故事。
悬念回到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没给出时间表,但按惯例,重大财政争议一般会抢在六月底前结案,好让政府做新财年预算。现在离六月还有大半年,足够特朗普政府完成一轮谈判、签一份协议、再拍一张握手合影。真到那一步,退不退钱都变成技术细节,宣传机器早已把“历史性协议”送上头条。
可要是法院提前出招,赶在协议落地前就判政府输,白宫就只剩两条路:要么硬着头皮退钱,怼天怼地怼法院;要么临时加税找补,把别的产品拉进来背锅。两条路都伴随尖叫声,国会、市场、选民一个都安抚不了,画面太美不敢看。
中国企业现在最务实的就是紧盯判决书。退钱消息确认那天,港口最先反应,空放的柜子会被紧急抢订,美线运费应声涨一波。工厂趁买方手里活钱多,赶紧把报价抬回去,把前两年被压掉的利润一口一口咬回来。订单充裕的产区,招工海报已经准备好,小时工单价写得不低,就怕工人还惦记着当年裁员那口恶气不肯回头。
也有人担心,美国会不会换别的招,比如反倾销、知识产权、实体清单轮番上?肯定还会出招,但那些工具走行政程序慢,调查、听证、初裁、终裁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一年,不像关税那样总统半夜发个推特第二天就能生效。时间窗口一拖,中国出口商就能重新布局,东南亚设厂、墨西哥搓一条半散装线,都能把风险稀释掉。
说到底,这场关税战打三年,谁都看清一个事实:加税容易,撤税难,退钱更难。特朗普本想拿关税当提款机,顺便哄选民,结果法院判他越权,财政部成了被告,鼓声一停,棒子打在自己屁股上。倘若最高法院再补一刀,几千亿美元得亲手退回去,政治信用破产不说,连“对华强硬”的金字招牌都得碎一地。
更有意思的是,退钱对象不是遥远的外国政府,而是自家门口那些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巨头,个个都是竞选金主。把他们的支票本哄开心了,比开三场 rally 都管用。现在倒好,法院逼政府割自己的肉喂金主,特朗普再心疼也得割,割得龇牙咧嘴还得陪笑,画面自带喜感。
所以,关税这颗雷能不能拆,全看最高法院敲击法槌的那一下。敲得早,特朗普灰头土脸签退钱支票;敲得晚,他还能抢在判决前握手拍照,把败局说成赢局。北京只需稳坐钓鱼台,等法院递刀,再决定要不要在谈判桌上给颗糖。
算盘打到这儿,剧情再狗血也只剩两个结局:要么白宫大出血退款,要么赶在出血前自找台阶。全球吃瓜群众排排坐,等着看美国怎样亲手拆掉自己垒的高墙。
退钱大潮真来了,中国工厂报价单上的数字大概率先涨为敬,美国消费者想薅便宜?估计得先薅自家超市老板的良心。
墙快塌了,谁先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