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上班到底像不像在跑马拉松?像——而且还是那种要三次补给、脚底生泡的业余选手版。原因很简单:4号线承载量大,日均62.51万人次,占全网10.2%。粗略一算,差不多有十七万温江人靠它进城,拥堵几乎成常态。
早高峰七点半到九点,车厢里像罐头,大家拐着弯儿往前挤;下班同样“人满为患”。要去高新区或天府新区,常见路线是4号线到凤溪河,再换19号到九江北,最后换17号——三次换乘,耗时约一小时。居民抱怨最狠的不是距离,而是那二三十分钟的“被吞噬”:犀浦站换乘两分钟像VIP通道,但中医大省医院、骡马市这些老站平均要8到10分钟,效率差得明显,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城市版的折返跑。
不少人盼着17号线和19号线在温江段共线,能少换一次、缩短发车间隔、分担客流、提升体验。大家拿上海3、4号线和成都18、19号线做比较,感觉共线就是通勤的万能胶。成都轨道的回应则比较谨慎:硬件上有盲点,九江北虽然能掉头,但19号线站台两侧缺折返空间,调度受限;更关键的是,19号线还担着机场运力,日均送机大约2.9万人次,贸然改线怕影响机场运行。
可温江并非坐以待毙。公交接驳已经在优化:光华巴士347路配合19号线末班延班,晚上十点出站的市民多了回家的选项;新增网约公交,温江城区到高新产业园仅3元、约5.2公里、15分钟,比普通公交快四成。轨道公司也承诺,近期把17号线二期高峰发车间隔压到四分钟,凤溪河设通勤专用通道,优化4线与19线换乘,并计划在2026年进一步评估温江段共线可行性。
▶可落地的分步优化
缩短换乘步行距离:优化出入口、增设直达通道和清晰导引标识,哪怕少走两三分钟都值。
信号与调度协调:高峰时段调整发车节奏,优先接驳关键流向。
公交与网约接驳常态化:延长末班、增加通勤快线,给夜归人更多选择。
企业配合弹性上班与错峰引导:错峰几分钟,换来低于半小时的通勤收益。
试点通勤专列或临时加班车:在客流最密集的时段“上点猛药”,检验效果再放大。
坐在站台边的中年上班族摇头笑着说:“要是能少换一次,我愿意多交点车费当福利。”这话里既有无奈,也有期待。归根结底,城市轨道不只是钢轨和站台,更是时间和尊严的分配:多出的那二三十分钟,可能决定你能不能多睡半小时,能不能准时打卡。
你更支持把钱和精力投向大刀阔斧的工程改造,还是先把管理和配套做实做细?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通勤故事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