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是不是感觉身边的气氛有点魔幻?
前两天还在聊拼多多砍一刀和瑞幸送半杯的同事,今天突然就开始在群里甩K线图,言必称“算力”“出海”“新质生产力”;就连你妈让你相亲的介绍语,都从“有车有房”,悄悄升级成了“孩子上个季度基金收益还不错”。
每当这种人均股神的幻觉开始蔓延,你就要明白,市场这锅水,要么是快烧开了,要么就是有人在底下偷偷开煤气,想把一整船的人送上天。
都说牛市来了,万亿成交量就是冲锋号。但你得搞清楚,这从来不是一场请客吃饭的盛宴,这是一场狩猎。猎物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脑子里只有“梭哈”二字,却分不清手里拿的是猎枪还是烧火棍的朋友。
所谓的机会,就是把复杂的问题扒光了给你看,而我的任务,就是顺便再帮你踹两脚,让你看得更清楚点。
首先,我们得把这波行情最靓的那个仔拉出来遛遛,也就是科技股,尤其是AI。
现在聊AI,已经不是几年前那种画PPT、讲故事的玄学阶段了。那会儿的AI,就像健身房里办了卡但从来不去的虚胖猛男,一身名牌装备,一练就喘。而现在的AI,是已经开始在八角笼里跟人动真格的了。
这里面,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赌场。
第一个赌场,叫“卖水人永不亏”。大模型打架,打得越凶,对算力的需求就越像一个无底洞。这就好比西部淘金热,最赚钱的永远不是那个挖到狗头金的幸运儿,而是那个在必经之路上卖铲子、卖牛仔裤、开饭馆的李维斯。光模块、服务器、高端芯片,这些就是新时代的“铲子和牛仔裤”。
逻辑简单粗暴:只要科技巨头们还想在AI牌桌上玩下去,就得持续不断地烧钱买军火。这些硬件厂家的订单,比你的发际线都稳定。所以,你看它们的财报,那不是财报,那是写给资本的情书,每一行都透露着“人傻,钱多,速来”的真诚。
第二个赌场,就刺激多了,叫“百团大战,胜者为王”。光有算力没用,得变成能让用户掏钱的东西。这就进入了应用层,智能驾驶让你开车时能摸鱼,AIGC让你五分钟生成一份辞职报告都比自己写的有文采,人形机器人以后能替你挨老板的骂。
听着都很美,但这里面的坑,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大部分所谓的AI应用,本质上就是个API的“二道贩子”,毫无壁垒可言。今天你靠一个概念起飞,明天就有三个同行用更低的价格把你埋进土里。这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模式,比的就是谁跑得快,谁能先一步把用户圈进来形成事实垄断。
所以,你看应用层,不能只看它讲的故事有多性感,得看它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生意”。它是在创造新需求,还是仅仅把左口袋的钱掏出来放进右口袋?大部分公司,都在后者这条路上裸奔,他们的所谓成功,不过是“瞎积薄-发”的运气罢了。
聊完最时髦的,我们再来看那个最近总被挂在嘴边的热词——“新质生产力”。
这词你乍一听,是不是觉得特别高大上,像政治课本里抠出来的?
其实你把它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以前那几招不好使了,得赶紧找点新家伙来续命。
哪几招不好使了?你懂的。所以,目光自然就投向了那些能让咱们在国际牌桌上挺直腰杆的硬核产业。高端制造、绿色转型,这些不是口号,是国家战略层面的“Plan B”。
你看高端制造。以前我们是“世界工厂”,赚的是汗水钱,现在要升级成“世界办公室+实验室”,赚脑力钱。工业母机、大飞机、新能源车全产业链,这些东西就像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肌肉。肌肉越发达,别人跟你掰手腕的时候就越得掂量掂量。这里面的公司,很多都是“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平时闷声发大财,不爱讲故事,但手里都有两把刷子,订单接到手软。
再看绿色能源。光伏和风电,前几年是个人进来都能捞一笔,那是野蛮生长的红利期。现在呢?卷得跟麻花一样。真正的机会已经转移了。发了那么多电,用不完怎么办?天气不好发不出电怎么办?储能、智能电网、氢能,这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包子铺,但现在赚钱的重点,已经不是卖包子本身了,而是那个能让包子24小时保鲜的超级冰箱,和你那个能把包子瞬间送到全城的外卖系统。
所以说,“新质生产力”这条线,本质上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关乎国运的产业升级。资本只是闻着味儿凑过来的鲨鱼,政策的指挥棒往哪儿指,它们就往哪儿游。
最后,咱们聊点实在的,给那些心脏不太好的朋友们压压惊。
是不是牛市里就非得去追那些上蹿下跳的“猴票”?当然不是。市场上总有那么一群“老钱”,他们投资的逻辑,跟年轻人完全是两个物种。
年轻人追求的是心跳,是十倍股的梦想。老钱追求的是什么?是稳定。是安全。是每年都能按时到账,能覆盖掉家里游艇维护费的现金流。
所以,高股息和某些周期龙头,就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你看银行、煤炭、水电这些板块,你觉得它们土,觉得它们没有想象力。没错,它们确实不会给你一夜暴富的惊喜。但它们就像你在股市里的收租婆,每个季度或者每年,都会雷打不动地给你一笔“租金”,也就是分红。在现在这个存款利率低得可怜的时代,一份年化5%以上、还可能随着股价上涨的股息,简直就是黑夜里的萤火虫,那么鲜明,那么出众。
投资这些公司,就像买了一套核心地段的老破小。它可能不会再升值多少,但租金回报率高,永远不愁租。你买的不是它的成长性,买的是一份刻在骨子里的确定性。
还有一些周期行业的龙头,比如有色、化工。这些行业前些年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大逃杀”,小作坊死了一大片,活下来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巨头。它们的议价能力,今非昔比。一旦经济回暖,需求的小火苗一上来,它们的利润弹性,能让你目瞪口呆。这就好比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机会遍地都是,随便捡一个都能发财?
你要是这么想,那恭喜你,你离被收割就不远了。
牛市里最大的两个陷阱,专治各种不服。
第一,叫“故事会陷阱”。总有些公司,业务一塌糊涂,全靠一张嘴和一份写得天花乱坠的PPT。它们蹭热点比谁都快,股价K线比心电图还刺激。你以为你买的是未来,其实你买的是一堆空气。风停了,摔得最惨的就是这种猪。记住,任何没有业绩支撑的暴涨,都是在耍流氓。
第二,叫“FOMO陷阱”。FOMO,就是错失恐惧症。眼看着别人赚钱比自己亏钱还难受。今天这个板块涨停潮,冲!明天那个概念龙头诞生,杀!结果呢?一通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二百五。你总是在山顶站岗,在谷底割肉,完美地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
市场的本质,就是一场利用人性弱点进行财富再分配的游戏。它的任务,就是先让你为自己的谨慎而感到愚蠢,再让你为自己的鲁莽而付出代价。
所以,与其去预测市场这个疯子的下一步动作,不如老老实实地去理解这个时代的“剧本”。剧本的主旋律,就写在那些国家战略里,写在那些产业变革的深处。找到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而不是在零和博弈里抢蛋糕的公司,然后拿住它们。
毕竟,在这场狂欢里,做个清醒的舞者,远比当一个被音乐催眠、最后累死在舞池里的疯子,要强得多。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