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降息按钮按下,等来的不是风险资产的狂欢,而是美元的一波报复性反弹。
全球央行政策已经陷入一场混乱的博弈。
降息后美元为何不跌反涨?
美联储上周三降息25个基点,市场却见证了一场“反向操作”:美元指数从96.3飙升至97.8,离岸人民币汇率暴跌500点至7.13。
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是市场对美联储“鸽派中的鹰声”的重新定价。
点阵图显示,2025年预计仅降息一次,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两到三次。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关于“美股估值过高”的警告,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避险属性。
历史数据表明,美元在降息周期中逆势走强并非首例。
2024年9月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后,美元指数不降反升;2025年1月再次降息后,美元指数突破110大关。
这种反直觉的逻辑源于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即使美国降息,其经济基本面的相对韧性仍吸引资本回流。
高盛分析指出,2025年美联储全年降息幅度可能仅75个基点,不及2024年的100个基点,失望情绪催化了美元的强势。
日元弱势如何拖累亚洲货币?
人民币暴跌的另一个推手来自日本。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与美联储的降息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日本7月通胀率同比达3.1%,核心通胀率高达3.4%,但日本央行仍按兵不动。
两名审议委员对决议投下反对票,暴露了央行内部的政策分歧。
市场对日本10月加息的预期降至47%,日元兑美元跌至149.43,创1986年以来新低。
日元的弱势并非孤立现象。
日本债务规模占GDP的256%,远超希腊债务危机时的水平。
若利率上升1%,日本政府偿债压力将增加3.7万亿日元。
这种结构性困境迫使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畏首畏尾,进而拖累整个非美货币体系。
亚洲货币因此普遍承压,韩元、印尼盾、印度卢比等均创下数年新低。
内外因素如何共振?
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同时来自内外两方面。
外部层面,中美关税战的升级直接冲击市场信心。
美国对中国加征34%的“对等关税”,并威胁将税率提升至104%,引发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至2007年以来新低(7.4295)。
内部层面,中国央行2025年工作会议明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向,与美联储的政策分化加剧了利差压力。
经济基本面亦不容乐观。
中国贸易顺差收窄、资本外流压力增大,加之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削弱了人民币的支撑力。
央行虽未动用逆周期因子等工具干预汇率,但通过设定中间价释放政策信号,允许汇率在合理区间内波动。
这种“弹性管理”策略,在美元强势周期中面临严峻考验。
货币政策的混乱博弈
美联储的降息拉开了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序幕。
欧洲央行已结束降息周期,日本央行仍在加息问题上犹豫不决,而新兴市场国家则被迫在“保汇率”与“稳增长”之间艰难平衡。
这种分化导致资本流动的无序性: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本应利好新兴市场,但避险情绪却推动资本回流美国。
国际清算银行(BIS)警告,各国政策协同性的缺失可能放大金融风险。
例如,欧元区经济增速接近零、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但欧元仍被市场高估;日本央行干预汇率的尝试(如2024年4月动用9.8万亿日元)效果有限,反而加剧波动。
这种混乱格局下,唯一能迫使货币周期重新同步的,可能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调整。
亚洲货币的集体承压
日元的暴跌已触发亚洲货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25年初,人民币跌破7.36,韩元、菲律宾比索等货币同步走弱。
美元指数的强势自我强化:避险资金涌入美元,进一步推高美元汇率,形成恶性循环。
历史经验表明,类似情况常伴随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正是由货币贬值链式反应引发。
当前,亚洲各国外汇储备面临考验。
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已启动干预措施,但效果有限。
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新兴市场资本外流规模创2020年以来新高。
这种趋势若持续,可能引发资产抛售与债务违约的连锁反应。
全球货币政策的混乱博弈,最终会以何种方式收场?
有人认为美元霸权不可动摇,有人押注人民币国际化将破局。
但现实是,日本央行的犹豫、欧洲经济的疲软、新兴市场的脆弱性,正在编织一张无人能完全掌控的金融网。
当降息成为升值信号,当避险变为风险源,这场博弈的终点,或许早已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解释范畴。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