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八年艰苦的战争,共产党在敌人的后方成功建立了六个重要的区域。这些区域分别是贺龙负责的晋绥、聂荣臻负责的晋察冀、刘邓负责的晋冀鲁豫、罗荣桓负责的山东、陈毅负责的华中,还有李先念负责的中原。这个时候,我们的军队也壮大到了130万人。很多干部因为在建立这些根据地时表现得非常出色,在抗战中出了名。像刘少奇,他以前在党内并不是很重要,但因为建了华北和华中根据地,一下子就成为了党内的重要人物,排第二。其他很多干部也在党的七大上成为了中央委员,进入了党的领导核心。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他们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六个区域都建立了能打硬仗的野战军,可以说是他们为共产党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到了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贺龙、聂荣臻、刘伯承、罗荣桓、陈毅这些人都被授予了十大元帅的称号。
在众多历史人物中,有一个人比较特别,那就是李先念。他是中原解放区的创始人。虽然他在中共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是红四方面军里仅有的两位中央委员之一,和老领导徐向前并列,但后来在解放战争中,他的事迹似乎不太引人注目。1955年授衔时,他也没有参与,名气也不如贺龙、聂荣臻、刘伯承、罗荣桓、陈毅等人那么响亮。
为什么在解放战争期间,李先念没有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呢?那段时间他都在做什么?他辛苦建立的中原军区部队后来又去了哪里?
1945年10月,中原军区正式成立,李先念担任司令员。他带领并管理着这个全国六大战区之一的部队,手下有6万正规军,加上地方军和民兵共30万人。
中原解放区是中共早期六大重要区域之一,横跨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五个省份。但与其他解放区相比,它的起步条件并不好。比如晋察冀,有八路军115师的两千多名精兵强将开路;山东解放区,也是靠115师的八千多名八路军老兵打下的基础。再看晋绥、晋冀鲁豫、华中这些地方,都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奋力开辟的。可中原解放区的情况完全不同,它主要是由李先念带领一百六十多人的小队伍,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一路上,他们主要依靠各地的游击队和伪军扩充力量,几乎没有大部队的支持。
因此,在六大战略区中,中原解放区的兵力最少,只有160多人的游击队,他们竟然能开辟出一片战略区,真是非常不容易。
中原解放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国民党必须占领这里,结果导致了国共之间的战争,中原解放区成了战争的最前线。
由于兵力不足且位于前线,李先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国民党可能也发现了这一点,因此集结了三十万大军,意图一举击败李先念的部队。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违背停战协议,突然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这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紧接着,李先念、郑位三和王震率领中原部队,依照中央和毛主席预先制定的计划,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中原突围战。
说到中原突围这件事,我们得先聊聊中原军区是怎么来的,还有它的部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先念率领一百六十多名游击队员,在湖北和河南交界处建立了根据地。随后,根据地不断扩张,覆盖了湖北、河南、安徽、湖南和江西五个省份。到了1944年,他们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李先念担任司令员和政委。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央又增派了两支大部队给他。
一个是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部队,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多,另一个则是由王震指挥的八路军南下支队。
三支队伍在1945年10月合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成立了中原军区。李先念担任司令员,郑位三担任政治委员,王树声和王震分别担任副司令员,其中王震还兼任了政治委员。
中原军区下辖两个野战纵队,分别是第一野战纵队和第二野战纵队,还有江汉、鄂东、河南这三个地方军区。
这个队伍是由河南军区的部队和冀鲁豫军区的一个团合并组成的,领头的是王树声司令员和戴季英政委。这支队伍下面有三个旅和一个团,总人数达到了一万两千九百多人。
第二支大军是由新四军第五师和八路军南下的部队联合组成的,下辖四个旅,总人数达到一万六千多人。再加上中原军区的野战军和当地的部队,总兵力超过六万多人。
在中原突围行动前,国共双方已达成共识,要重新调整共产党的军队。当时,中原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面积小,资金也短缺。中央决定让中原部队中的两万人回家,但由于后来内战爆发,实际上只有大约一万人返回。因此,在突围时,中原部队主力仍保持在五万多人。
大家都知道,在中原突围的时候,李先念用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让皮定均的部队假装向东冲,让敌人以为大部队要往东跑。其实,真正的主力部队却悄悄往西突围了。
很多人不知道,向西突围的队伍实际上分成了南队和北队,而且他们的结局也各不相同。
在北路,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带着第二纵队的主力部队,打算从河南南部突围到陕西南部。
在南路,由司令员王树声带领,副司令员刘昌毅等人一起,指挥主力部队向豫西方向冲锋。
鄂东的部队在大别山继续作战,江汉的部队则向武当山方向移动,寻找进入四川的机会。河南的部队在保障北路军向西推进后,留在桐柏山继续抵抗敌人。
除了当地的军队,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还有第一、二野战纵队,原本都打算往西北方向突围,回到陕北去。可没想到,这一路太难走了。那时候,国军战斗力还挺猛,装备也挺好,再加上他们要经过的地方老百姓基础薄弱。所以,想回到陕北的愿望最后没能全实现,恶劣的条件让中原的部队半道上改了主意。
咱们聊聊李先念亲自带领的北路大军吧。他们被追兵紧紧追赶,前面还有丹江挡住去路。没办法,只好在半路分开,变成了左路和右路两支队伍。
李先念亲自带着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指挥中心,还有部分军队,作为北路军的左翼。
王震带领的第359旅和干部旅是北路军的右翼部队。
在突围战中,两边的部队都损失惨重。李先念指挥的左路军,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陕南。但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开始向全国的各个解放区发起猛烈进攻。
中央很快调整了作战策略,原本计划在南部地区行动,后来决定在内部集中力量消灭敌人。
这事关系到中原部队如何突围的问题。中央赶紧给李先念和中原局发了电报,说中原军的主要任务是在鄂豫皖川陕这些地方灵活调动,吸引住国民党的大量军队,这样就能让里面打仗的部队获得胜利。
中原突围的北路军左边那部分队伍,决定不再返回陕北,他们计划留在陕南,建立一个新基地,好在外面牵制敌人。
1946年8月,王震带领359旅的一部分部队回到了陕甘宁边区,人数已经从原来的几千减少到了1400多人。后来,这些人逐渐发展成了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的359旅、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的359旅,以及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的第5师。
在陕南建立根据地可不容易。虽然北路军的左翼大队好不容易冲出了重围,来到了陕南,但国民党军队依旧紧追不舍。这支冲出来的部队连日作战,不停地奔波,早就累得不行了。有的部队甚至好几天没吃饭了,连中原军区的指挥中心也跟着吃苦。
突围已经不易,现在还要在贫穷落后的陕南地区建立根据地,部队里的士气很低落,人心不稳,什么事都做不成。但是,中央的命令我们必须坚决执行。
李先念决定让部队在陕南分散开来,与当地的游击队合作,建立鄂豫陕根据地。他还指示王树声的南路军在当地建立根据地。当北路军到达陕南时,王树声的部队又转移到了哪里呢?
南路军遇到了麻烦,因为国民党军队追得太紧,再加上连续下大雨,河水暴涨,把南路军往豫西突围的路给堵住了。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南路军改道,往鄂西北的武当山那边突围。
1946年7月15日,中央命令中原部队的北路军在陕南建立根据地,目的是在外围牵制国民党军队。同时,南路军也被指示前往鄂西北建立根据地,同样要在外部牵制敌人,协助内部部队作战。
鄂西北地方山多人口少,土地不肥沃,生活条件艰苦。四周地形犹如被重重包围,东、北、南三面被汉水和长江环绕,西面则是大巴山阻挡,给部队的行动带来了很大困难。
1932年的秋天,贺龙率领红三军离开了这里。没过多久,国民党就开始对这一带的老百姓展开大规模的屠杀,当地的共产党基层组织也被彻底摧毁,大家的心情都很压抑。与此同时,国民党的保甲制度和反动势力越来越嚣张。到了抗战时期,鄂西北成了国民党的前沿阵地,他们在这里经营了好久,通信联络特别方便,这让我们部队的行动变得格外困难。
在鄂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让王树声领导的南路军难以立足。他们多次尝试在这片地区开展游击战,但都没有成功。到了八月份,部队的人数减少了四成。
南边的军队在湖北西北部坚持到了1947年的年初,那时战斗越来越艰难。到了1947年2月4日,王树声赶紧把湖北西北部的党委成员叫来开会。会议上,大家讨论了湖北西北部的情况,都认为部队在这里奋战了半年,牵制了不少国民党部队,为其他解放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因为湖北西北部环境恶劣,大部队难以继续待下去,所以决定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战斗,大部分则分散出去作战。还决定,包括王树声在内的领导们,在得到中央批准后,要秘密转移到华北解放区。
大会一结束,上级就安排王树声和其他几位领导换一个安全的地方。王树声先是到了武汉,之后去了南京,再接着到了上海,最后才安全抵达山东的解放区。
驻扎在鄂西北的部队也分批撤离了。张才千带领着1200多人渡过江,向南行进,队伍的名字改为了江南游击纵队。与此同时,刘昌毅率领800多人返回大别山,后来突破包围,到达皖西,与当地的游击队合并,组建了皖西人民自卫军。
李先念率领的北路军在陕南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南路军的情况已经清楚了,现在就看北路军那边的进展如何了。
北路军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因为他们的活动区域陕南有中共游击队的支持,所以北路军顺利在鄂豫陕建立了根据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转眼到了1947年2月,全国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了八个月,人民解放军战斗力很强,歼灭了国民党军71万人,老蒋的全面进攻失败了,只好转而进攻山东和陕北。
为了确保进攻延安的行动更加顺利,胡宗南没有留下任何后顾之忧,他调集了五个旅的兵力,对鄂豫陕边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这给鄂豫陕军区的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947年2月5日,就在南路军正忙着开会商量分开行动的那一天,鄂豫陕的区党委和军区也赶紧聚在一起想办法。大家经过商量,觉得敌人势力太强了,于是决定先让主力部队退到黄河北边去休整,让地方上的武装队伍在根据地继续打游击战。
早在1946年10月,李先念等中原军区的主要领导人已经返回延安,通过远程指挥各地的队伍。由于鄂豫陕边区的敌人威胁日益严重,加上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李先念与中原局的其他领导经过商议,并得到党中央的同意,最终决定让鄂豫陕军区的部队过黄河休整。
1947年春天的二三月份,鄂豫陕军区的七千多名主力战士分批过黄河,向北行进,最终到达了太岳解放区。之后,他们又前往了山西东南部的晋城休整,晋城靠近河南。
这支队伍经过训练和加强后,在1947年7月底被重新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十二纵队,由赵基梅担任司令员,文建武担任政委。
那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迅速进入了大别山,开始了重要的反击行动。根据中央的命令,第十二纵队转向东边,进入山东,接受陈粟大军的指挥,随后又向南挺进,与刘邓野战军的主力会合。到了1947年12月6日,第十二纵队与中原独立旅(原新四军五师留在鄂豫皖的部队)在黄安县成功汇合,上级决定让他们合并成立新的江汉军区,这时他们共有1.1万名战士。
经过了一个星期,江汉军区的战士们迅速朝着分配好的地点前进,开始全面行动,加入了重建江汉根据地的工作中。
到1949年5月湖北军区成立时,江南军区的战士们已经奋战了一年半,成功击败了国民党军队4.6万人。他们建立了一个超过5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使大约800万民众受益,自身队伍也扩大到了4.3万人。后来,江汉军区被纳入湖北军区。
江汉军区的队伍分散行动后,李先念回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总部,帮忙支援刘邓大军。实际上,早在1947年5月,他就已经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副司令,并且是新成立的中原局第二副书记,只是他一直带领着12纵在外作战。这次回来,他和邓子恢、李达等人一起,负责起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