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中冲突意外“收获”一枚中国制造的霹雳-15E导弹,印度随即启动自研技术攻关。五月发生的这一幕,让区域空军装备竞赛再添变量,也将目光聚焦在导弹技术的“幕后较量”。
据环球时报和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报道,霹雳-15E空空导弹以远程打击能力和抗干扰性能闻名。获得实物后,印方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迅速展开拆解与逆向研究,重点关注其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实现高机动与远程兼具)、主动雷达导引头(提升目标追踪精度)、以及先进的数据链系统(现场信息互通速度大幅提升)。
技术研究之外,印度防务新闻网补充道,印度不是简单“仿制”,而是吸取霹雳-15E的设计思路,应用到自主生产的“阿斯特拉”系列空空导弹上。例如通过模块化引擎更新、数据链协议升级等举措,核心目标是提升射程与抗干扰两类参数。有军事专家认为,这种“以研促产”的路径,将有助于印度摆脱对进口高端导弹的依赖,并力争成长为区域军工供应链中的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在区域装备迭代的大背景下,导弹性能进步不仅意味着战机作战半径扩大,指挥协同体系也相应提升。印方此次主动披露研究进展,有评论称此举更像是在向外界宣示技术信心。尽管相关系统指标仍有待进一步公开确认,但区域军工技术流动已越来越多元。
据官方规划,印度正在推动“自主可控”武器体系升级,下一步会聚焦于核心部件国产化及自有标准建设。这种“自研结吸收”的发展策略,其成效与影响值得持续观察。
你如何看待区域军工领域的技术学习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新趋势值得关注?
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