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新疆战略布局:王震三五九旅“南泥湾经验”开启屯垦戍边新纪元
1941年冬,陕北的寒风像刀子割在脸上,南泥湾一带荒草密布,野狼偶尔在夜里咬断沉寂。王震站在三五九旅刚搭的棚子前,脚下是硬结的黄土和白碱地,手里攥着磨得发亮的镢头。他跟身边的老战士说:“党中央让咱把这里变成粮仓,这活咱们必须干到底!
” 战士们把刺刀磨尖当镢头,石头做锤子,没种子就省着口粮换,日子苦得像锅底刮出来的糊糊,但谁都没掉链子。延安军民每天三两小米,野菜和树皮成了伙食的常客。有老人回忆,那阵子边区流行一句话:“有枪没粮,心慌慌;有粮没布,冻得哭。
南泥湾,曾是乱葬岗,成了王震和三五九旅的“命运赌局”。头一年开荒,雨棚子大下小下,战士手掌磨出水泡,水泡破了结茧,茧再磨破,最后双手磨得握枪都硌得慌。有人还记得,王震有天被战士留了一小块白面,转身就把白面倒进大锅,说:“要吃,大家一起吃!
” 那天锅里糊糊咕嘟咕嘟,野菜、小米、白面混在一起,战士们围着大锅,吃得格外香。有人一日能开两亩,有人不服气,加到三亩,王震自己一日开荒3.67亩——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奇迹。战士们琢磨土办法,发现盐碱地种不出庄稼,就挖水渠引河水灌溉,反复试“种稻洗碱”,白天盯水位,晚上围火堆讨论,十几次试验后,终于捧出金灿灿的稻穗。
收获那天,几个人激动地说:“咱们在烂泥湾种出大米了!” 这话后来在延安周边传成了顺口溜,“往年南泥湾,野兔闯荒山;如今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 1944年,三五九旅三年开荒26万亩,产粮3.7万石,还交了公粮1万石。
马兰草造纸、棉花纺线、自养猪羊鸡、有铁匠铺木匠铺,连肥皂都自制。毛主席亲自视察南泥湾,看到庄稼遍地、工厂热闹,提笔写下“有创造精神”。老人们常讲,毛主席在窑洞里坐了一阵,听王震讲开荒细节,连连点头,说:“三五九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
” 倒叙切回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风雨飘摇的新疆,比当年南泥湾还复杂:经济凋敝,工业近乎为零,匪患横行,民族关系敏感。毛主席对王震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要守住这片土地,光靠军队不行,得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你带部队去新疆,既要剿匪平叛,也要开荒种地,把南泥湾的经验带过去,建设一个新新疆!路上,戈壁沙漠昼夜温差大,战士们渴得只能喝汗水,饿了就嚼炒面。有新疆地方志记载,那年乌鲁木齐城外时常能见到解放军拉着物资步行,衣衫褴褛但队列整齐。
有老乌鲁木齐人回忆:“解放军进城那天,街头的马蹄声一阵一阵,大家都觉得心里踏实了。北疆土匪以乌斯满为首,纠集数千人,抢夺粮食、牲畜,危及各族群众。王震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结合”,精锐部队深入戈壁,骑马追击土匪。
有次暴风雪来袭,气温零下三十多度,小分队冻伤失去手指脚趾,却仍坚持作战,最终歼灭匪患。乌鲁木齐一位老干部提过,剿匪后,解放军在乡间送粮送衣,大家都很感激。王震把部队编成垦荒队,分布天山南北盐碱地、戈壁荒原。
战士用维吾尔族农具坎土镘挖地,人拉犁,没有机械,全靠力气。夏天地表五十多度,战士们皮肤晒脱皮,冬天土地冻成石头,镢头下去只留白印。有兵团老战士回忆,“头枕石头眠,铺地又盖天”,住的是地窝子,坑上盖树枝泥土,屋里常有老鼠。
1950年,全疆部队开荒6.4万公顷,产粮6800万斤,不仅解决部队口粮,还分给少数民族群众。乌鲁木齐八一钢铁厂就是军费节约建成的,没设备从内地调,没技术工人就去内地学,原材料自采铁矿煤矿。几年后,新疆第一炉铁水、第一根钢材出炉,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
兵团人自建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水泥厂,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农业上,南泥湾“种稻洗碱”技术带到新疆,膜下滴灌推广,棉花种植突破北纬42度禁区。新疆产棉后来成全国头号,每年棉花外销,起步就在这片戈壁滩。
王震始终强调民族团结:“我们来新疆,不是来当‘征服者’,是来和各族群众一起建设家园。”部队开荒只选荒地,打井先让老百姓用水,粮食分给困难群众。兵团还开办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参与建设。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有人回忆,兵团战士曾在暴雪中送维吾尔族老人去医院,也有少数民族群众拿家里粮食羊群给缺衣少食的战士。汉族战士和维吾尔族姑娘、哈萨克族小伙结成家庭,一代一代扎根边疆。
碎片切回1952年,毛主席下令十万驻军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1960年代,兵团开垦耕地1600万亩,建成百余个绿洲城镇,石河子从戈壁滩变成绿树成荫的现代城市。新疆老人常说,“石河子是用坎土镘挖出来的城市”,这话一点不假。
在新疆兵团,那种“自力更生”的劲头延续了南泥湾传统。工厂没起重机就人拉,没发电机就马拉;没有图纸,靠从内地带来的经验摸索。赶工期时,战士们几天几夜不睡,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
有兵团老战士说:“想想南泥湾的战士,我们这点苦算什么!”南泥湾的“镢头精神”,到新疆就成了“戈壁豪情”。盐碱地种稻,马兰草造纸,兵团推广膜下滴灌,培育“军垦型细毛羊”,农业技术一代代进步。
如今新疆农业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回头看都是从当年田间地头试验开始。
有专家说过,南泥湾“自力更生”精神,为兵团“科技兴疆”提供了底色。
南泥湾开荒为了保卫延安,新疆屯垦是守卫边疆。
战士累倒在田里,剿匪牺牲在戈壁,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张仲瀚将领,本是文化人,主动留在新疆带队开荒,终身未娶,所有精力都在兵团建设上。
据他身边的人讲,张仲瀚去世前还惦记兵团发展。
至今,南泥湾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红色旅游胜地,窑洞成了旅游景点。
南泥湾精神传到当地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活越过越火。
新疆兵团从屯垦到建城,现代化城市、高速公路、丰收良田,兵团人继续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街头巷尾,常有老人念叨,“幸福是自己干出来的”。
乌鲁木齐城南旧巷里,冬天炭炉子烧得咕咚响,几个老人下棋聊天,说起当年兵团战士住地窝子,有人笑着摆手:“那阵子苦归苦,心里踏实。
”窗台上还放着一把坎土镘,锈迹斑斑,没人记得是哪位兵团老兵留下的,但它一直没被扔掉——像是守着过去,也守着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