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掏钱美国数票,俄资产棋局背后谁是最终输家?
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基辅的讲台上张口每月索要10亿美元军费时,坐在付款席上的欧洲财政部长们正对着不断攀升的赤字愁眉不展。 这看似矛盾的场景背后,隐藏着一场精心设计的三方博弈:美国负责递送武器清单,俄罗斯负责战场消耗,乌克兰负责提供战场,而欧洲则被迫扮演“提款机”角色。
表面看来,西方阵营在俄乌冲突中展现出团结姿态。 但细究资金流向会发现,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凭借海马斯火箭炮等武器订单赚得盆满钵满,其股价持续飙升;而欧洲各国却要一边应对能源危机导致的工业竞争力下降,一边为乌克兰支付巨额账单。 据统计,欧洲对乌克兰援助总额已达1674亿欧元,远超美国的1146亿欧元,且欧洲的援助中还包含大量人道主义和金融支持。
这场看似针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正悄然演变为对美国军火商的变相补贴。 乌克兰所需的F-16战机、“爱国者”防空系统等清一色是美国产品,欧洲出钱购买这些装备,资金最终流入美国军工复合体。 德国曾想向乌克兰提供自家防空导弹,但在美国压力下改为出资购买美国的“爱国者”系统转交。 这种模式使得欧洲援助资金的大部分通过武器采购形式回流美国。
被冻结的3000亿欧元俄罗斯主权资产成为争议焦点,其中约2000亿欧元存放在比利时欧洲清算银行。 美国特使凯斯·凯洛格公开主张用这些资产为乌克兰购买美国武器,但欧洲内部对此产生严重分歧。 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示立即没收这些资产“不符合国际法”,德国和比利时则担心这一举动会破坏欧元信誉和国际金融秩序稳定。
欧盟内部围绕俄罗斯资产的处理问题产生尖锐对立。 波兰、爱沙尼亚等东欧国家强烈主张直接没收俄罗斯资产,而法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欧国家则持谨慎态度。 匈牙利甚至因反对过度援助乌克兰而将欧盟告上法庭。这种分裂使得欧盟难以形成统一对策,而在美国持续施压下,欧洲的决策空间被不断压缩。
特朗普政府的上台使这一局面更加复杂化。 特朗普明确要求欧洲承担乌克兰的武器费用,并警告不能使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金购买美国武器。 这一立场看似矛盾,实则暗含玄机:既保全美国军工集团利益,又避免直接卷入与俄罗斯的资产纠纷。美国战争研究所所长度基恩提出,应让乌克兰从援助接受国转变为“国防消费者”,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支付美国武器费用。
俄罗斯对资产被冻结反应强烈,视其为“赤裸裸的盗窃”。 俄方警告任何动用这些资产的企图都将招致坚决回应。 尽管面临制裁压力,俄罗斯经济仍能支撑战争至少一年,这得益于其能源出口调整和战时经济转型。 俄罗斯学者认为,特朗普对俄乌冲突的政策本质上是“脚踏两只船”,“对他来说,一切都是生意”。
乌克兰在这场博弈中处境最为艰难。 其外债已飙升至35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84%,全国60%的基础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500亿美元。 泽连斯基政府只能依靠外援维持运转,而美国提供的武器往往价格偏高。 同款海马斯火箭炮卖给沙特150万美元,卖给乌克兰则翻至300万美元,还需捆绑购买美国弹药和维修服务。
欧洲领导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在单纯援助乌克兰,而是在为美国的战略利益买单。 德国财政部的内部文件显示,其国防预算增长中有45亿欧元被划给乌克兰;英国20亿英镑的援助导致本国陆军装备更新计划推迟两年;挪威甚至动用了国家主权基金并削减社会福利预算来筹措援乌资金。
这场围绕俄罗斯资产的复杂博弈,暴露了西方联盟内部的深刻裂痕。 欧洲央行担心,没收俄罗斯资产将威胁欧元作为外汇储备安全选择的地位。 事实上,印度已悄悄将百亿储备从欧洲转移至新加坡和中国,巴西也加速推进本币结算,以防自己的资产步俄罗斯后尘。 瑞士银行因冻结俄资产已损失近千亿瑞郎客户存款。
特朗普向俄罗斯发出的信号十分明确:冻结资产是欧洲的主意,与美国无关。 这种撇清关系的做法,既安抚了俄罗斯,又保全了美国与欧洲的盟友关系,同时确保美国军火商继续获利。 而欧洲则陷入两难:如果强行动用俄罗斯资产,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和俄罗斯报复;如果拒绝美国要求,又可能在其他领域遭到美国的打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