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传来的消息让人有点懵——打仗居然也能像打游戏一样积分排名了。你没听错,现在的战场上,击伤对方士兵能拿8分,击毙能得12分,要是能活捉一个那就更厉害了,直接给你120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可这偏偏就是正在东欧那片土地上真实上演的事儿。
这事儿得从2024年说起。那会儿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乌克兰那边就琢磨出了个新招——设立一套积分体系,把战场上的每一次成功打击都折算成分数。你可能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了啥?说白了就是想给前线的士兵们找点动力,毕竟仗打了这么久,谁能一直保持那股劲头呢?
这套系统运作起来还挺复杂。前线的部队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得把视频证据传回基辅的中央办公室。那边有专门的人负责审核,看时间对不对得上,看目标是不是真的被摧毁了,然后才给你记分。分数攒够了能干嘛?能去一个叫“勇敢1号市场”的地方换装备。这玩意儿就像他们自己的军火版淘宝,你想要的无人机、侦察设备,甚至能挂载重型炸药的大家伙,都能用积分换。
说起这个积分规则,还真是挺有讲究的。刚开始那会儿,干掉一个对方士兵才给2分,你说这价值定得是不是有点低?后来到了2024年10月,涨到6分,今年5月又翻了一倍变成12分。为啥要涨价呢?因为战场形势变了。现在对面的人学精了,不再大规模集结,而是三三两两地推进,还穿上特制的外套躲避热成像探测,藏在树林草丛里跟捉迷藏似的。这种分散的小股部队反而更难对付,所以分值自然就得往上调。
要说装备的分值,那可就更有意思了。击毁一辆多管火箭发射器能拿70分,坦克40分,就连把坦克打坏了也有20分进账。有个代号“红队”的无人机飞行员说了句大实话:“现在想在战场上碰到车辆那可太难了,要是哪辆车敢从树林里开出来,保准会有一堆无人机排着队等着揍它。”你想想那画面,是不是像极了游戏里抢怪的场景?
这套系统还搞了个在线排行榜,每个月公布前十名的队伍。2024年9月的时候,排第一的是一支叫“马扎尔之鸟”的队伍,顶级安全部队“阿尔法小组”排第二。参与竞争的无人机小队超过400支,有些原本压根没有无人机编制的步兵单位,为了能参与这个积分游戏,专门组建了队伍。你说这事儿是积极还是消极?还真不好说。
负责这个项目的数字化转型部长费多罗夫倒是说得挺直白:“这能帮我们阻止敌人,如果能给我们的军队提供额外动力,我们当然支持。”有记者问他,这么搞会不会让士兵失去人性?这哥们儿耸耸肩回了句:“在21世纪发动全面战争本身才是最不人道的事。”这话说得也没毛病,可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其实对面也没闲着。据说俄方也有类似的奖励机制,不过人家玩的是直接给钱——击落一架直升机给2400美元,缴获一辆豹式坦克能拿12000美元。你看,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开始琢磨怎么用经济刺激来维持士气了。
在前线的那些无人机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盯着屏幕,通过实时画面寻找目标、发动攻击。这活儿听起来好像没那么危险,毕竟人不用上一线,躲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操作就行。可你想想,每天通过屏幕目睹那些血腥暴力的场面,这心理压力得有多大?有个叫斯通的无人机指挥官说:“这是一场残酷的游戏——把人命转化成积分。”人家自己都这么说了,可见这事儿有多拧巴。
话说回来,这些积分排名靠前的小队,虽然能换到更好的装备,可他们真的是为了积分在拼命吗?斯通自己的回答挺有意思:“我们专注于摧毁敌人、完成真实目标、执行任务。我们去需要去的地方——而不是追逐积分。”这话听着像是在撇清关系,可又让人觉得,如果真的不在乎积分,那这套系统存在的意义又是啥?
整个事情最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在哪儿?就是它把战争这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包装成了一个游戏的样子。你想啊,战争意味着生死,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碎,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倒退。可现在呢?击杀、击伤、缴获,统统变成了可以量化的数字,可以排名的业绩。这种做法到底是提升了战斗效率,还是在一点点消磨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战争打了三年多,疲惫是肯定的。想办法保持士气,这个出发点倒是能理解。可问题是,当我们开始习惯用游戏的逻辑来理解战争,用积分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我们是不是也在一点点失去对战争本质的清醒认识?那些积分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是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机制会不会形成一种导向?为了拿高分,为了换更好的装备,会不会让某些人在判断是否应该发动攻击时,考虑的不再是军事必要性,而是能得多少分?这种担心也许有点过了,毕竟前线的士兵们面对的是真实的危险,没人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可制度设计本身就暗含着这样的风险,这是不能否认的。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件事反映的是现代战争的一个趋势——科技化、数据化、甚至游戏化。无人机的大量使用,让战争变得越来越像在操作一台机器。操作员坐在屏幕前,敌人变成了画面中的一个个移动目标。这种距离感,会不会让人逐渐忘记,那不是游戏里的角色,而是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太圣母。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的。在那样的环境下,任何能提升战斗力、保护自己人的办法,都值得尝试。可是,尝试归尝试,我们至少得保持清醒,得知道这种做法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后果。
这场战争还在继续,积分游戏也还在运行。400多支队伍还在为排名而战,为装备而战,当然,也为了活下去而战。只是不知道,当硝烟散去的那一天,这些参与过“游戏”的士兵,会怎么看待自己曾经做过的事?那些积分,那些排名,那些奖励,又能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什么?
战争从来都不应该是游戏。当我们开始用游戏的规则来设计战争,用娱乐的逻辑来激励杀戮,也许某种比战争本身更可怕的东西,正在悄悄生根发芽。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种做法到底是对是错?是战争环境下的无奈之举,还是人性底线的又一次退让?如果你身处那样的环境,你会怎么看待这套积分系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