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波兰以俄白“西方-2025”军演可能带来安全威胁为由,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所有边境口岸,公路和铁路全部中断。
这一堵塞堵住了中欧90%铁路货运的主要干线,近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的中欧班列停在白俄罗斯,造成的每日损失以亿欧元计算。
在关键时候,白俄罗斯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表达支持中国;而哈萨克斯坦也更积极地发声,表示:“中欧班列经过我们这边的话,运输能力能翻一番!”
从此一来,亚欧的物流局面也发生了大转变。
封关11天:单一通道的致命风险
波兰突然封锁,没有提前通知,就这么关了门,理由居然是“应对安全威胁”。
俄白的军演到9月16日都结束了,可关门的事还在继续,明显是别有用心:一方面借“北约东方哨兵”的名头对俄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把中欧班列作为地区的筹码拿出来玩。
马瓦舍维切这个枢纽几乎包办九成的中欧铁路货物换装,这种“单一依赖”让波兰有了跟别人讨价还价的底气。
某国内 光伏公司 的三批组件因为滞留的问题,错过了欧洲的安装窗口,可能要赔上几百万元。物流方面,清关时间也拖了两周,短途运输的费用竟然上扬了超过20%。
9月15日,中波两国的外交部长在华沙专门讨论了边境畅通的事宜,可波兰那边还是没有放宽态度。
一直拖到9月23日,波兰才说25日零点会重新开放,但还留下一句“局势紧张就再关”的话题。
这十一天的封闭期,所有靠这条路线的企业都彻底认识到了单一通道那可真叫一个致命的隐患。
白俄力挺后,哈萨克斯坦的 “诚意与硬实力”
封关到第四天,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和中方官员会面时,毫不犹豫地表示:“不管遇到啥事,白俄罗斯始终会站在中国这边。”
这份支持算是给局势增添了点底气,可想真正解决货运难题,少不了实实在在的通道帮衬。
关键时刻,哈萨克斯坦的积极出手,变成了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
这个一直活跃在亚欧物流链中的国家,这次敞开了真心实意,拿出了一份重量十足的规划来。
哈萨克斯坦副总理茹曼加林亲自站出来表态,说哈方靠着中哈合作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愿意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
哈萨克斯坦的底气,归根结底还得归功于那条成熟的线路基础。
他们设计的那条“哈萨克斯坦 - 里海 - 阿塞拜疆 - 黑海 - 欧洲”路线,说白了就是一条结合铁路、公路和海运的多方式联运通道,也就是行业里常叫的“中间走廊”。
这五年来,货运量从80万吨一路猛涨到450万吨,到了2024年还保持在这个水平,积累了不少实际操作的经验。
为了提升运输能力,哈方打算投资800亿美元,里面一半用在交通建设上,目标是在2027年前达到1000万吨的运能。目前,他们正和多个国家推进合作,港口和铁路的升级改造已经开始动工啦。
从2024年7月起,中哈两边统一了集装箱和通关程序等方面的标准,搞得多式联运的效率明显提升了不少。
虽然哈国的能源出口还是得靠俄国撑腰,里海那边的风浪也还带点麻烦。
就算如此,这条路线的地理优势也变得格外明显,它巧妙避开了东欧那些地缘紧张的地方,能为中欧班列提供一个稳妥的备用通道。
海陆双线:北极快航与 “中间走廊” 的双保险
哈萨克斯坦主动接手这事儿,可不是孤零零的应付,而是中国早就布置的多路径物流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面对波兰封关,中国展示的则是“海陆齐攻”的策略组合,不忘初心,迎难而上。
海上的一大突破,得归功于北极航线的开辟。
9月23日,“伊斯坦布尔桥”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出发,沿北极东北航道开往英国,只要18天就能到达,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快了22天,而且还能减少三成的碳排放。
虽然北极航线会受天气影响,冬天还得靠破冰船,但它的优势在于不受地缘局势干扰,成为高价值货物的新热门选择。
陆上的“中间走廊”也在不断提升中,预计2024年开工的中吉乌铁路,穿越费尔干纳山隧道后,会让中国西部通往中亚的距离变得更短,换装次数也会减少,运费或能够降低15%左右。
到那时候,“中间走廊”不仅能缓解波兰线路的压力,还可能变成中欧货运的主要骨干路线之一。
而且,陆上通道的完善也得益于自由贸易协定的支持和推动。
在封关这段时间里,中格自贸协定的升级,帮助线路的清关和关税手续变得更加方便了。
9月25号,波兰重新开放边境后,很多公司都做了调整,一个汽车厂把30%的货物改走“中间走廊”,他们说,“稳定比成本更重要”。
这十一天的封关事件,暴露了亚欧物流体系的脆弱性和抗压能力。
尽管波兰最终恢复了边境通行,可这过程中的付出可是不少的。
他们的铁路货运公司已经提醒,要是长时间封关,货运量可能会彻底流失,损失好几十亿欧元的过境收入;更麻烦的是,国际贸易的信誉也会遭到很大打击。
之前,波兰外长曾向中方保证会确保班列的顺利通行,结果这次反悔,搞得不少企业对他的可靠性产生了疑虑。
相比之下,白俄罗斯用坚决的表态加强了“黄金通道”在“一带一路”中的核心地位,哈萨克斯坦则靠着务实的布局,有望变成中欧班列南线的重要枢纽。
这背后反映出全球物流格局的重大转变:靠掌控某个单一地理位置就能占据话语权的时代,正在逐步成为过去。
对中国来说,这次事态也证明了“鸡蛋不要只放一个篮子”这个规避风险的智慧确实没错。
从北极快速通道到“中间走廊”,再到与格鲁吉亚的自贸协定升级和中吉乌铁路的建设,这些早早打算的布局,在紧要关头展现出了不小的缓冲作用。
哈萨克斯坦副总理茹曼加林说得挺有道理:“亚欧之间的贸易,咱们可不是要当‘门卫’,而是要做‘铺路的’。”
哈萨克斯坦的“中间走廊”建设目前进展挺顺利,到了2024年,450万吨的货运量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想突破1000万吨的目标,还得应对里海航运和多国协调的难题,不过,大家都心里有数,路线图也已经明确啦。
北极航线的开发如今越发深入,除了宁波舟山港之外,上海、青岛这些港口也纷纷布局北极航线的业务,目标地涵盖欧洲的几个主要港口。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预计北极航线的航行时间会逐步增加,“中间走廊”的运量也会跟着上升,原本依赖波兰的中欧班列,如今或许可以摆脱这个制约了。
毕竟,贸易重在流通,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才算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